诗维的向度

来源 :中华美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维即诗性思维,是一种直接关涉人生存在的精神之维,其最大特点是非理性,美学学科在近现代的兴起,本身就是对这一点的说明。但是,由于美学学科的理性出身,又使得它在这一点的认识上不够深刻。诗性思维不仅是超出理性之外的精神之维,更是紧密关涉人生存在真切处境的、非对象乃至非语言的精神之维,它照亮了人生的圆满之境,导向了超越的自由。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也印证了这一点:诗维于人生的真切存在处境开显出了超越的境界和本真的自由。美学学科所遵循的理性言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的理性思维方式,它与诗维是异质的,故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诗维的遮蔽,也造成了在言说古典美学时的失语和错位。因此美学理论研究要特别重视诗维固有的向度,即非理性、非对象、非语言的特性。
其他文献
傅山是明末清初一位很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他的成就是多方面,并且生命的遭遇也是十分奇特,所以,很受当时学者及近代学人的推崇。由於晚近一、二十年来,他的着作不断被发现,而且编印全集成书。从(圣人为恶篇)到傅山评点的诸书,使得他的思想更为人留心。此次参加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荀子学术讨论会,本想以清代的荀学为题,後来,发现题目太大,加上重读傅山着作,发现目前学术界已流行一种值得商榷的看法,即认为傅山的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一审美对象一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
文章从美学核心术语流变、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理论与艺术批评相对脱节、中世纪美学研究匮乏、新康德主义的哲学与美学研究未受重视以及历史意识与艺术感觉的失衡现象五方面,就美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缺漏进行了综述。
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的历程,乃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及人类视界理论来解构美学。世界自然物质本体和人类实践本体的美学思辩关系,亦即真与善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物质本体(真)与实践本体(善)关系及智慧本体(真)与道德本体(善)关系的审美互动,从而引出百家争鸣的美学繁荣、多姿多彩的喜人局面。
文章从儒家学说的“述礼乐分立”思想、西方国家推崇的“美善和谐统一”等方面,论述了“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或中国美学的特点”是个假命题和理论盲点,而非中国美学的基石。
笔者主张并努力从事的,就是要建构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所谓“直面经验”,就是不回避现实审美活动中我们真实感受到的复杂的感性体验,对它们进行合乎逻辑、概念清晰的分析、归纳。整理和说明。美学学科领域中,古今中外的概念、范畴之繁多、复杂、抽象程度高、玄学色彩浓厚是引人注目的。编撰、辨析、梳理这些概念、范畴,确实是一种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工作。但我们不能忘了这一整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要不
本文分析了“象”与“形”的区别,对由“象”衍生出的“气象”、“意象”等审美范畴一一进行了阐释,并以图形、器皿、建筑、音乐、国画等为例,详细剖析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大象之美。对于大象之美的文化背景,作者着意论述《易传》,兼论其他。作者还探讨了大象之美与艺术家蒙养的关系,认为大象之美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早慧与大慧。
作为一个心理状态的表现,惆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是大量的。从2006年开始,作者开始关注并探讨这一命题,认为,“惆怅”,是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民族个性,表现出深刻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风格与审美范畴,从古到今,在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风格领域内鲜有人提及,是一个新的、值得开拓的学术研究话题。本文意在对“惆怅”风格类型作一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拓展一个新的思路。
张宗祥论书的美学思想,关键词是“笔力”、“忌俗”与“气满”。其在论印中的阐述,更显精华。从对黄宾虹画作的评价,可循其美学思想主旨的创新精神。“美的历史路线说”系张宗祥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一大新说。由校《淳化阁帖》引出的新说,亦是颇具启示性的一大新见。《论书绝句》是一份对中国书法史极具贡献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国近现代书法美学建设的积极介入。
中国美学与文论是一种智慧的结晶,有着形而上的学术支持。西方学术大多追求学术的知识性与工具性,而中国学术则是以求真向善致美为宗旨,它的最高境界则是一种审美境界,这一点与西方美学重在知识建构是不同的。回顾中国美学的这种学术智慧,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发,从而对于建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有着诸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