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健养猪与“两型社会”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一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保健养猪的定义和原理,“两型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两型社会”理论在保健养猪方面的应用前景、深远影响和时代意义。
其他文献
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分析法对青藏高原三种牦牛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青藏高原最佳的牦牛生产系统.三种生产系统分别是:传统天然草场放牧系统,短期放牧系统,以及放牧加舍饲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流用2项指标来衡量:采食的总能量转化为家畜体能量的效率,补贴能转化为家畜体能量的效率.三种生产系统中,放牧加舍饲生产系统家畜的饲料总能转化效率均最高,而传统放牧系统家畜的补贴能转化为家畜体能量的效率最高.
针对目前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给人类身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研制了三种中草药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在肉仔鸡日粮中分别以0.07%、0.09%、0.12%水平添加,以抗生素加利健(硫酸安普霉素)、杆菌肽锌为对比,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内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来探讨其应用效果与作用机理,筛选出添加效果好的方剂.试验结果表明:仔鸡0~3周方Ⅰ0.09%添加组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3
应用转座子标签法,通过转座子供体菌E.coli S17-1/pZJ25∷Tn5对受体菌反刍月形单胞菌进行转座子诱变,采用含卡那霉素和氟乙酸钠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接合子,共筛选出稳定的对卡那霉素和氟乙酸具有抗性的转座工程菌7株.对反刍月形单胞菌的突变株进行16S rRNA鉴定和Tn5的PCR鉴定,及乙酸激酶(AK)和磷酸转乙酰酶(PTA)酶比活力分析,确定突变株属于pta基因缺失型氟乙酸抗性菌株.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血浆穿心莲内酯的测定方法,为动物应用穿心莲后有效成分的吸收评价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其方法以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为指标性成分,应用反相HPLC法,测定岭南黄鸡内服穿心莲超细粉后,血浆中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内服给药后,在测定的时间段(0~6h),穿心莲内酯在血浆中均有分布,给药后约1h达到峰值,峰浓度约为1.75μg/mL,6h的浓度约为0.09μg/m
为了研制高效、安全的抗生素替代物作为断奶仔猪饲料添加剂,观察了饲喂添加中药超微粉日粮的21日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超微粉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促进生长、降低料肉比,其作用强于黏杆菌素或与其相当;超微粉组第1周甘油三酯显著小于对照组,总胆固醇极显著小于、Fe极显著大于黏杆菌素组和时照组,第2周乳酸显著大于黏杆菌素组和对照组、肌酐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小于对照组,第4周
本实验主要从采集方法、激素配比、性周期阶段、卵丘细胞、添加谷氨酰胺、EGF等方面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不同采卵方法的采卵效果存在差异,卵裂率综合法与切割法显著高于抽吸法(28.6%、49.5%、45.8%;P<0.05);四组不同激素配比成熟率分别为55.6%、67.2%、66.7%、73.8%,D组成熟率极显著高于A组(P<0.01),卵裂率各组为32.9%、42.4%
本实验用超声波仪器时20头山羊的卵泡发育进行了2个生理周期的跟踪监测.第二次自然排卵以后(排卵日期设为0天)第3和第4天对山羊进行了PGF2α处理,结果发现所有被处理山羊都在3天左右之后进行了排卵.然后对其中5头山羊进行了配种,结果有4头怀孕.对第二个试验组9头山羊进行了连续4次,以6.5±1.2天的间隔注射了PGF2α.发现所有的山羊都以短的排卵周期进行排卵,同时表现了良好的发情症状,而且对其中
研究超排绵羊血液中主要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超排效果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促卵泡素(FSH)、雌激素(E2)、孕酮(P4)等激素和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处理期间,处理Ⅱ组(超排无反应组)血清中FSH水平显著低于处理Ⅰ组(超排有反应组)和对照组(P<0.05);两处理组E2水平呈不规则升降,处理Ⅱ组于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的小型猪资源、并对其遗传品质进行检测,本文采用PCR及RT-PCR等方法检测了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在我国三种小型猪血液中存在情况,并通过经典的分型方法对该病毒进行分型;同时还分析了PERV在五指山小型猪体内7个组织中的分布及分型情况.结果表明:PERV病毒广泛存在于所有参检猪血液中,且多以PERV-A亚型和PERV-B亚型存在,只在贵州小香猪体内检测到极少数PERV-
附红细胞体病是附红细胞体感染人和动物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并呈扩大趋势,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体外培养等生物特性方面,综述该病研究现状,旨在降低发病率,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