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可持续性研究

来源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财政可持续性的理论内涵和测度方法进而研究我国土地财政可持续性演变规律,并探讨可持续型土地财政的改革思路. 研究方法:Z-Score法,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法. 研究结果:我国1999~2006年土地财政可持续性指数从9.13下降到-4.52,2007年小幅回升到-1.64,2008年是我国土地财政可持续性最低时期,土地财政可持续性指数仅为-9.83,2009年以来土地财政可持续性指数开始回升,到2011年升至1.80.目前我国土地财政可持续性水平较低. 研究结论:土地财政结构失衡,土地财政不稳定,是阻碍我国土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土地财政不可持续问题,应积极推进土地费改税,整合现有土地税种,有针对性地增加土地保有环节税种,健全土地税制体系.加快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现地方政府从过度依赖"一次性"土地出让收益向从集体土地收益中获得可持续税收的转型是土地财政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为了从贵州省域宏观角度对旅游用地进行优化研究.研究方法:游憩机会谱(ROS)理论框架、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研究结果:通过定量分析构建出贵州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游憩机会谱,并分析出各类旅游用地优化途径.研究结论:贵州省旅游用地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传统的ROS理论中的不同;贵州省风景名胜区游憩机会谱中包含5种类型,分别是民族风情小城镇、郊区半自然型景区、郊区自然型景区、偏远半自然
研究目的:利用辽宁省1996-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城市化水平日益提升为背景,分析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变化的规律,探寻影响辽宁省建设用地需求变化的驱动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化解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历史归纳法,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辽宁城市化进程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
研究目的:从时间与空间上对济宁市任城区城镇用地扩张的特征、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方法:以济宁市任城区为研究区,首先利用决策树算法对济宁市任城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3期Landsat 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提取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等5种用地类型,其次分别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侵占其他各类用地数量以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空间特征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研究区经济及人口发展的统计数
研究目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而引致了对农地和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以期为推进农地流转、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类型不同,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不同.农业创业通过用地需求影响其转出意愿,而用工需求对转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非农创业的用工需求和创业年收
研究目的:揭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采用熵权法、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协调发展模型对其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发展度、空间非均衡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在时空上存在非均衡性,在时间上呈现协调发展度的逐步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仍较低的状况,在空间上表现在区域城镇化的非均衡性,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呈
研究目的:探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能力及其权益认知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和适当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市民化能力、权益认知都对农户的土地退出意愿有统计上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二者与土地退出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都较大.研究结论:市民化能力的改善和权益认知程度的提高都能强化农户的土地退出意愿.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03-2011年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显著增加了地方政府对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对地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增加影响不显著,甚至显著减少了部分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城市道路建设等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增加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对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
研究目的:文章构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度指标,衡量全国和各省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并通过模型量化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效应.研究方法: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我国近二十年来,全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不协调,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各省区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大多数省份基本协调的年份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东部地区的协调度还不及中、西部地区.研究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要素对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所起着贡献作用.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法.研究结果:本文通过对2003—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发现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对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分别为73.09%、15.51%和11.40%.研究结论:土地贡献维持在稳定水平;应更加重视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劳动与资本扮演着比土地更加重要的角色,因而提出城市内涵式、土
研究目的:在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通过计算,得出如下结论:2000-2011年间武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在2010年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针对土地城镇化超前的现象,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高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强集约节约用地,控制建成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