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化疗在小儿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技术在小儿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2000年-2009年,共有29名不可切除型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患儿在我院接受动脉栓塞化疗,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4岁.其中24例为肝母细胞瘤,3例肝癌,2例肝脏胚胎性未分化肉瘤.患儿在经皮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后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1~3次不等,综合应用静脉化疗及手术等治疗. 结果: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在AFP增高的患儿(多数的肝母细胞瘤及肝癌患儿)均观察到了AFP水平的显著下降;肿瘤体积(通过CT或MR工测量计算)明显缩小,比例在50.1%到81.3%之问,平均670/a;有一例患儿肝母细胞瘤患儿在完成一次栓塞化疗后发现肝脏有多发占位存在,另有2例分期为PRETEXTIV的患儿((1例为肝母细胞瘤,1例为肝癌)在2-3次栓塞化疗后仍为不可切除型.2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完整切除肿瘤(89.7% ).所有患儿均随访5年以上,1例患儿术后1月余发现肺内多发转移病灶,25例患儿生存良好,5年EFS Ceventfreesurvival)率为86.2%(25/29)。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肝功能异常、轻到中度骨髓抑制等,有少部分患儿有主诉腹痛,未观察到其它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动脉栓塞化疗在小儿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能够提高不可切除型肝肿瘤的手术完整切除率,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本实验选取2013-01-2014-03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五科收入院行开胸手术治疗患者共5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凝血酶冻干粉溶液术中喷洒应用于普通胸部外科手术中以达到控制术后引流的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1)胸腔喷洒凝血酶能减少开胸术后引流量,缩短带管时问,减少患者的痛苦与不便,有利于患者的恢复。2)凝血酶可能通过直接促进血液凝固;促进
目的:二氯乙酸盐(Dichloroacetate,DCA)是一种化学结构简单,口服生物利用度极高的小分子物质,临床曾用于治疗乳酸酸中毒.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DCA这一廉价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包括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对人体正常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研究探讨DCA对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机制.方法:选取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和U251,分别
目的:初步分析、探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增殖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而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作用于体外培养人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通过台盼蓝据染法、MMT法、流式、TUNEL法及透射电镜等方法,从形态学以及增殖等方面,分析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生
会议
会议
目的:回顾性研究Ⅳ期神经母细胞瘤综合治疗后发生颅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发生率、高危因素、生存率及预后,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自2004年1月-2013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收治Ⅳ期神经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分析采用综合治疗获得肿瘤控制(CR/PR/SD),随后以脑转移为首次复发进展部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Ⅳ期神经母细胞瘤106例。其中综合治疗后获得CR/PR/SD患者
目的:链式激活免疫细胞(Cascade Primed Immune Cells,CAPRI)作为一种生物免疫治疗方式,已被证明可用于一些成人晚期肿瘤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试图探索CAPRI疗法能否作为常规手术及化疗后的补充治疗方式,改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46例,随机分至对照组23例(coJEc方案化疗+
目的: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实体瘤的8%,虽然近几十年来肾母细胞瘤的预后显著改善,但是除了昂贵的治疗费用,化疗、放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依然显著,亟需寻找一种针对肾母细胞瘤的高效率、低毒性的治疗方法.多项研究已表明SPHK1作为癌基因促进多种肿瘤的发生,然而临床上尚缺乏针对SPHK1的靶向治疗方法.SKI-5C是新近开发的SPHK1的抑制剂,本研究旨在探究SKI-5C对小儿肾母
目的:胸膜肺母细胞瘤发病率仅占肺部原发恶性肿瘤的0.25%~0.50%,PPB好发于儿童,是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把本病变分成三种类型,Ⅰ型(囊泡型),Ⅱ型(中间型)及Ⅲ型(实质型).发现部分病例存在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经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定位于Dicer1基因,然而具体的导致肿瘤的发病机制仍然在研究当中.方法:从2009年7月-2014年6月,本院共诊断13人,14例次,并对其中Ⅱ型及
目的:儿童睾丸恶性生殖细胞瘤总体预后较好.然而,对于根治术后无影像学和病理肿瘤残留,但肿瘤标记物未在合适的半衰期内降至正常的Ⅱ期患者单纯手术治疗的疗效极少文献报道.本研究分析这一类患者单纯根治性手术的复发率和生存率,探讨辅助化疗对该部分患者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9月-2011年5月期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Ⅱ期儿童睾丸恶性生殖细胞瘤患者资料,对比分析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未在合适的半衰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