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开发区现代产业区建设低碳产业示范区的构想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长期变暖危及人类社会活动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延缓气候变暖的速度已成为全球的共同挑战。本文将从选择工业区内构建低碳产业示范区作为试点,推进低碳实践,突出低碳节能特色,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吸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同内外高校,采取多种国际合作模式,共同进行低碳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推广,高起步领跑全国低碳产业,同时搭建一个低碳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投资方式交流、交易平台,建立起全国第一个资源能源节约集约的低碳产业示范区。
其他文献
论文从理论视角研究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首先,分析航空运输业中碳排放交易权配置的过程阶段和市场化路径。其次,研究碳排放交易权初始配置方式,指出分配方式的公平与效率是影响配置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分配成本、分配效率以及专用性投资激励又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分析碳排放的二次配置方式,指出碳排放交易权的流动是把“双刃剑”,既要考虑自由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积极效应,又要关注因自由流动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消费领域方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长,有的地区甚至超过了工业能源的需求。我国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大会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履行我国的减排承诺,探索寻求新的CO2减排路径,有必要对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进行核算。本文拟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估算方法进行对比,从居民生活消费能源的界定和估算方式的选择两方面人
本文首次将社会网络分析和复杂网络理论综合应用到产业共生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初步构建了产业共生网络的结构分析的基础理论体系,体现出很强的适用性。利用本文的理论方法,可以清楚地分析网络的基本特征、中心性特征和复杂性特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网络的关键节点——核心节点、薄弱节点与较独立节点。通过选取典型的产业共生案例对本文提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实证应用和分析,定量地分析了产业共生网络的基本结构特征。
本文利用1999--2006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进出口8项制造业所对应的商品贸易数据,采用物料衡算法,物质流分析法,结合能值/货币比率对隐含碳排放系数的修正,分析进出口贸易向中国流人的隐含碳的量。结果表明,中国该8项商品对外贸易产生的隐含碳顺差从由1999年的1.995×107吨增至2006年的1.243 ×108吨,总增长5.228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9.860%。其中,中国与欧盟贸易中产生的隐
通过对微笑曲线的认识,思考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的自主创新,找出我国在科学发展应用中有关自主创新的差距,指出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中应重视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离不开自主创新的支撑、合资与购买很难得到国外核心技术,民族的存续与尊严离不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从石家庄市环保局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实际工作人手,着重于平台支撑架构、技术及运行机制的构建,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3S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结合环保行业的特殊性,研究并建立了环境突发事件危险源数据库、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预案库(包括应急监测与应急救援),完成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建立了石家庄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持平台。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候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当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碳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突出。一方面,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研究和探索经济、可行的低成本碳减排行动方案。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兼顾公平发展、互惠互利和低成本减排的原则下,对碳减排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双线一控”的碳减排行动方案,并对其配套制度与推进机制进行了
尽管“十一五”污染减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总量减排目标与质量改善的关系不对应,环境管理还难以完全适应量化管理要求,治污工程的可持续减排能力不强,减排可持续机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市场机制结合不够五个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建议。
作者根据天津市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化学品环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了目前国际化学品环境管理的战略和行动,提出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建议。
本文通过风能发电与燃煤发电对环境影响的对比分析表明。风能发电可以避免燃煤发电在煤炭开采、运输、燃烧发电和废气脱硫除氮及除尘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产生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减少大气污染。风能发电可以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缓解能源短缺问题,除建设期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外,运营期无明显的负面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