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企业家精神塑造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来源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暨创新高校办学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使命,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文化再造,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适应21世纪环境变化的制度安排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承担风险、创新精神、市场协调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是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基本构成要素;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直接联系,通过治理结构转换将基于要素价值的竞争优势转向到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是基本路径.
其他文献
In order to foster languag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r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their foreig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increase their sensitivity to and understandin
中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一直是语文的教与学的重难点,而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起步应该通过"诵读"还原学习思维过程,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到作品情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才能为"解其文"到"会其意"再到"悟其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刻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其中尤以师范生的创业教育影响最大,它不仅影响师范生自身,也影响其未来执教的成千上万个弟子.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粤东潮汕地区的师范院校,而潮汕商帮是世界闻名的企业家群体,有"中国犹太人"之誉.本文探讨基于潮商创业精神,通过各种创业教育载体对师范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其具备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及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本文通过分析航海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以及航海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本校水上专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基于课程教育、基于活动和竞赛、基于创业孵化基地、基于创新创业研究的模式等四大类,能较好地训练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广东省财经类高校,作为大陆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开放型课程与项目建设、生态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是,从目前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仍
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佛山市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强市、佛科院建设一流理工科大学的需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积极探索与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构筑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初见成效.地方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应明确创业教育的层次定位,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处理好创业教育中的三对关系,凸显地方特色,实现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热点,信息时代的发展更加速该话题的不断升温,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关键着力点.本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进行概括,论证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并从多元化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创业成果的多元化呈现等四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模式展开论述,促进高校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与男大学生相比,高职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如采用与男大学生相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高职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文章对高职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应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重视针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在构建完善男女大学生均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础上,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体系建设,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构建高职女大学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像华师这样传统师范院校中,特别是在创业氛围比较薄弱、师资力量不足、软硬件条件都不太丰富的情况下,怎样开展创业教育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应该从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开始,其次应创造一切条件建设创业教育的实践、实训、孵化平台,另外还需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依托广东省雄厚的轻工行业背景,校企联合制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实践教学的152创意工场的"寓教于研"工作室模式,建立了产学研"捆绑式"共赢机制,将专业的教学更贴近实践应用,将学生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兼顾到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企业、学校、学科、及学生多方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