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社会互动与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以陶行知为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所推动和驱使的.通过对陶行知的自我概念、社会互动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的作用等问题的分析,表明教育家的自我实现,普通教育者与教育家间的社会互动,是促使教育家教育实践的心理动力之一.正是在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过程中,促使教育家能不断努力实现自我,并通过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推动着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前进、扩展和深化.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台湾地区自民国三十七年至今,体罚在教育模式中的地位、观念以及历史变迁进行了探讨。
本文藉由文献探讨与文件分析,探究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课程的规划与作法,并从中解析出阅读课程之演变与意义.在时间序方面,分析光复后之课程标准至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共7次国小课程标准修订(1948年、1952年、1962年、1968年、1975年、1993年和2003年),探讨历次演变的时间轴线阅读课程结构的转变,藉以了解小学各时期课程标准制订之目的、内容与结构,再据以综合比较各时期阅读意义之更迭,了解阅
本文目的是循着课程改革的脉络来探讨台湾乡土教育的发展过程,在学校正式课程中设立乡土活动科目的始末,以及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之后的乡土教育面貌,并反思这段历史沿革中浮现的意识型态争议与对今日教育的启示.
本论文采取「历史取向」的研究方法,透过文献分析与访谈之间不断对话的历程,回溯与重建黄荣村任职"教育部长"期间,面对国内教育改革后的教育系统的转变,采取的因应策略与改造教育结构的历程。
本文探讨儿童中心学说于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修身教育的影响.首先介绍日本儿童本位思想的传入及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于大正天皇期间受到欧美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之影响,进而产生以自由主义及儿童中心学说为基础的教育运动.约1920至1930年代,该思想随之传到台湾本岛,并于台湾教育界中谓之风潮.本文透过修身书与教授法两方面着手,从中发现该教育思想的实际展现情形.在公学校修身书之德育取向,量化上整理出第二期修身
本文的目的在于描述拍宰族岸裹社与儒家教育的关联,以及儒家教育对于部落的影响.在清领时期,岸裹社选择跟清廷合作,协助官方平定民变,因而获取大量的土地.为了维持土地基业,于是接受汉人的儒家教育,特别识字教育,成了不得不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之后,岸裹社人也热衷于求取功名,以避免土地的流失.虽然,如此的作为带来某些好处,但也对于原有的村社土传统造成破坏.
科举学是一个广博的研究领域,其内容非常丰富.科举时代成千上万的科举术语往往都包含有丰厚的内涵,"策学"即其中之一.本文拟在解释"策学"之名的基础上,探讨"策学"的由来,梳理从唐代到明代"策学"的发展,介绍清代"策学"盛行的历史,具体分类整理清代"策学"着作,论述"策学"文献的价值,最后从"策学"研究看科举学.
林显富在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当领导逾二十载.上世纪纪八九十年代澳门社会经济发生变化,对教育造成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林校长面对挑战,因时应对得宜.他特别重式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与日俱进,不断创新,不应一成不变.其次,他重式建设教师团队,尊重教师有个别的差异,强调教师要不断进修增值,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提高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准,提高教师的待过.再次,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他重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业成绩,重式
孔子创立的伦理政治教育传统极赋中华文化特色,作为孔子文化的中心组成部分,以往却鲜有深入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了其"有教无类"的伦理政治教育方针;志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官德教育目标和启发教学的伦理政治教育诸原则,以求为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政官员政的政治伦理教育提供思考与借鉴.
本研究旨在探求朱熹女子教育思想之内涵.经由研究发现,朱熹女子教育思想,乃是承袭中国传统女教思想,并将北宋程颐等理学家所提出的主张加以整理.朱熹在对女性角色的预设上,乃是基于「男女有别」的预设提出其女子教育主张.在教育形式上,女子以在家庭受女师的教育为主;在教育目标上,根据其未来角色的不同可分为「贤女」、「贤妻」与「贤母」三项,各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于学为「贤女」方面,朱熹认为女子的学习内容乃始于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