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技术在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第二届全国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hrbsc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应用GPS技术进行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的过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利用GPS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富台油田的主体部分为一个构造与储层特征复杂、非均质性强的大型碳酸盐岩潜山油藏.结合岩心资料,综合运用储层微观分析和FMI成像测井分析技术,在有效裂缝识别、应力场分析和储集空间分布预测等方面,对车古20潜山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油气分布的实际情况证实了潜山储层综合分析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以往对长堤地区的构造形成和区域演化特征认识不清,阻碍了油气勘探.本文主要论述了长堤断层的主要地质特征,并综合多家观点对长堤断层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对长堤潜山的形成和沉积作用的控制规律,为下一步长堤地区的勘探奠定了基础.
在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经常出现令人困惑的C29甾烷优势,而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中C29甾烷优势被认为是陆相有机质输入的标志.本文通过对比文献中各种海洋藻类的热模拟产物分析,提出了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C29甾烷优势主要来源于浮游绿藻的观点,并通过C27甾烷与C29甾烷的比值提出了区分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石油源岩沉积环境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和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有机地球化学分
本文根据储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性质,结合测井及试油资料识别了各口井现今油水界面.砂岩矿物颗粒中的含油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气运移的历史,含油流体包裹体的矿物颗粒出现频率(GOI)反映了砂岩储层的古含油饱和度.根据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各口井油藏剖面上GOI值的变化恢复了古油水界面位置.结合车莫古隆起的演化,预测了油水界面调整的模式.
多尺度分析方法在测井资料的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没有对小波基的选取进行过详细研究,不同的小波基具有不同的时频特征,用不同的小波基分析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小波基的基本性质,并以相关系数作为选取最优小波基的依据,通过比较选定了适合测井多尺度分析方法的最优小波基.利用该小波基对原始测井信号进行多尺度加权重构,提高了曲线的纵向分辨率,为储层的精细评价提供高质量的测井资料.另外本文将多尺度分
在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储层孔隙结构分为3种类型.研究表明,该区储层以Ⅰ、Ⅱ类孔隙结构为主,孔隙和喉道类型多样,孔喉分布中等偏好,压汞曲线多具平台,孔隙结构总体较好.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认为储层的成岩作用受原始沉积环境的制约,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砂体孔隙结构较好.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地面沉降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指出阜阳市地面沉降与该市集中大强度开采深层孔隙水有密切的关系,过量开采引起的深层孔隙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大厚度的可压缩粘性土层的存在是导致该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基于野外实测资料和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抽水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含水砂层变形特征,指出由于野外实际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含水砂层并非由单纯的砂粒构成,而含有细的粘粒,或者是微小粘土透镜体,甚至夹杂薄层粘土层,这都将使含水砂层变形表现出滞后性而非传统所认为的瞬时弹性变形。同时室内蠕变试验的结果证实了含水层砂土由于砂土颗粒沿粒间接触面的相互滑移也表现出一定的流变性。本文讨论并合理的解释了含水砂层野外实测资料中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地面沉降造成的危害更加突出。本文从系统目标、结构、功能、数据库及开发模式等方面,简述了建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开发。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上许多城市和地区陆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并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上海是我国发现区域性地面沉降最早、致灾最重、也是国内开展地面沉降勘察研究和取得控制成效最早的城市。多年来,上海在地面沉降成因机理、规律及防治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