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迹地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特征研究

来源 :201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q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矿迹地是一类土壤结构遭受特别彻底破坏与扰动的极端退化的土地类型,在这样的立地条件下开展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必须对于土壤的养分特征进行科学的评价.论文以大兴安岭地区的典型采矿迹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速效养分(N、P、K)以及有机质含量特征研究,期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对该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立地调控措施提供科学指导.实验结果表明:(1)除塔河铁矿迹地之外,各采矿迹地的速效N含量均较高;(2)各采矿迹地速效P含量亦处于较高水平,但是迹地内部样本间差异很大;(3)各采矿迹地的速效K含量均处于极差的水平;(4)除古莲河煤矿迹地外,其余类型采矿迹地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各采矿迹地内部样本间差异极为显著.综合来看,龙沟金矿与韩家园铁矿的总体养分情况较好,其余的采矿迹地均处于较差的水平,古莲河煤矿的总体养分情况最差.
其他文献
中国生态植被建设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忽视灌木和草本.本文从遵循自然分布规律指导植被生态修复和3种植被类型生态功能的比较2方面进行阐述.在植被建设过程中,要冈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提出以“生态植被率”作为评价绿化效果、衡量生态建设成效的指标,以期为中国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深圳的城市化高度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随的城市水土保持从产生、发展壮大,到目前形成一定行业规模,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也取得了深圳特有的水土保持成就.在高度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城市水土保持也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当前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解决途径,重新认识城市水土保持的功能、概念和内涵,明确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发挥的作用,定位城市水土保持服务功能.同时针对深圳城市发展特点和今后
为了纪念关君蔚先生对中国水土保持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对其巨著中的创新理论和学术思想进行领会与解读,揭示了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控制论、系统科学结合东方思维可实现生态系统向稳定持续方向发展.分析了生态控制工程理论对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启示.向大家展现了中国水土保持学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此勉励广大从业人员不忘前辈的教导,勇于实践,继续为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更大的成绩.
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水土保持是发展的生命线.水土保持是工程建设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工程建设方面,水土保持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各个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但是目前缺少对水土保持中人文情怀的研究.本文从人地关系、文化传承、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探讨了水土保持中人文情怀的体现,揭示了水土保持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的演变,水土保持中文化的传承以及水土保持工程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以期为丰富水土保持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中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山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即需要明确分类培养目标,通专结合;遵循认知规律,改革培养模式;改善知识结构,修订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流人才,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再上一个台阶.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理念.主要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善实践实习条件、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和完善“班辅教导”体系五个方面构建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下,有望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行业各类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及优化设计是解决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总量激增与高教学制有限这两大矛盾的有效措施,这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比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两所典型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异同,回顾华中农业大学水土保持方向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和学校定位,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提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农科高校特色的水土保持专业培养目标,并对水土保持方向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及优化设计,使之更加符合水土保持专业复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四川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区域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信息科学技术为手段、水保工程技术为核心、生态恢复技术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生产实践技能,强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实效.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培养,以满足“工程绿化、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程项目管理和水土
山东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学科之一,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本学科逐步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走出一条“彰显区域特色、凝练研究方向、创新专业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生态经济,引领区域行业方向”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本文从研究方向凝炼、平台建设、团队培育、教学改革、咨询服务等方面总结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效.
植物根系的力学特性是其固土抗蚀作用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研究根系力学特性如果将整株植物的根系作为研究对象,则存在采集难度大、工作量大以及重复性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煤田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3种2-4龄典型水土保持植物杨柴(Hedysarum laeve)、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的根系为对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