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使用时间的调节作用

来源 :第五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shashou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察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并探讨网络使用时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BFI)与简版孤独感量表以及网络使用时间条目对152名学生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①大五人格量表的神经质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1),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26,-0.42,-0.22,p <0.01;r=-0.21,p<0.05).②网络使用时间与宜人性对孤独感的交互作用显著(β=0.18,p<0.05),在宜人性高分组中,网络使用时间对孤独感的回归斜率不显著(β=0.11,p=0.34);然而在宜人性低分组中,网络使用时间对孤独感的回归斜率具有显著性(β=-0.24,p<0.05).网络使用时间与其他人格维度对孤独感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β=-0.11~0.10,p=0.22~0.94).结论:大五人格的神经质维度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维度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网络使用时间调节了宜人性与孤独感的关系,具体而言:对于宜人性高的人,网络使用时间对于孤独感的作用不显著,但是对于宜人性低的人,网络使用时间长可以帮助其减低孤独感.
其他文献
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 (MSCs) can influence the destiny of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 (HSCs), and exert broadly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n immune cells.However, how MSCs regulate the
会议
3D Bio-Printing uses cells, biologics and/or biomaterials as building block to fabricate personalized 3D structures or functional in vitro biological mode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disease study an
会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transplantation is a particularly promising treatment of ret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affecting the RPE-photoreceptor complex.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provide an a
会议
严重的脊髓损伤不可能依靠自身再生修复,需借助人为干预帮助其结构和功能恢复.任何单一因素的治疗措施,都不能够有效地促使受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因此,本研究团队依据脊髓主要功能是传导上、下行神经信息及其固有中间神经元调节反射活动的特点,综合性运用神经营养因子(NT-3)及其受体(TrkC)、成体干细胞——神经干细胞(NSCs)或骨髓间充干细胞(MSCs)和生物支架材料等再生医学新技术,在体外构建一
会议
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和诱导性干细胞(iPSC)具有体外无限扩增和分化成各种组织的能力,是研究疾病和发育的重要模型。在这两种细胞中对目标基因组位点进行高效精确的靶向修饰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基因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靶向核酸酶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逐渐成为基因编辑的主流工具。我们利用类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在hESC和iPSC中建立了高效的基因编辑平台,并应用其进行了NPC患者
会议
干细胞研究及其转化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界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的重要研究领域,是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战略必争领域。中国干细胞基础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获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几乎连年入选国际、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但在干细胞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及转化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在干细胞研究与转化方面加强布局、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整体提升我国在干细胞基础研究及转化应
会议
杏仁核在对环境威胁的过度防御、恐惧习得有着重要作用.基于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恐惧模型认为,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杏仁核的活动增强.本研究选取66名2008年汶川地震的幸存者进行研究,33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TSD),33名为创伤暴露对照组(control).分别以左、右两侧杏仁核为种子点,与全脑体素进行功能连接
Backgrou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CM)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adulthood, especially for women.But it was unclear about the biological pathway t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考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BDNF Val66Met)和压力生活事件以及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特质焦虑的影响,并比较素质-应激模型和差异感受性模型的拟合度.研究方法:样本包含780名11到17岁中国汉族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3.6岁,标准差1.80,51.3%为女性).青少年的特质焦虑,经历的压力生活事件以及母亲温暖推理的教养行为采用自评问卷测量.
目的:分析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有创伤暴露的门诊病人样本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表现及其结构模型.方法:使用创伤历史问卷和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对631名门诊病人进行施测,筛选出具有创伤经历并有效作答的322人为有效样本,其中男性116人,女生194人,年龄为29.0±11.3岁.对有效样本的PTSD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6个PTSD症状模型进行检验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