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薄膜的表面结构

来源 :中国物理学会2016年秋季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antoni198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晶体材料表面上的原子,由于配位数的减少,通常会形成不同于晶体体内的表面重构层。研究表面的结构和物性很重要要,尤其是对于纳米尺寸的材料与器件,由于有较多的原子处在表面上,表面层的存在对整个器件的响应有重要的影响。最常用的研究表面结构的手段是扫面隧道显微镜(STM)。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是由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之间的嵌入和脱出决定,而锂离子的嵌入/脱涉及到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力学以及相互耦合效应,因此研究电极材料的嵌入/脱出诱发的电化学-力学行为以及耦合机制,能够对电极材料的设计与结构优化与寿命预测提供基础数据与准则。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它们优异的光电子特性和在可见近红外波段可调的光学带隙,使得其在光电探测器件和光伏器件上有很大的应用,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1】。对于基于热电子的光电探测器件而言,利用二维材料集成金属纳米结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案。
石墨烯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它在电子、光子以及光伏器件等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绝大部分高端产品应用,大面积、高质量的连续石墨烯薄膜是实现产品性能的理想材料。在铜箔衬底上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薄膜的方法简单、重复性好,被认为是最能实现石墨烯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利用Co 离子注入技术,实现单根ZnO 纳米线的磁性掺杂,并研究了单根Co:ZnO 纳米线的磁电传输[1]。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和Co 离子注入技术制备出ZnO–Co 纳米复合薄膜,纳米复合薄膜由ZnO 薄膜和嵌于其中的金属Co 或富Co 纳米颗粒组成。
会议
随着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的发展,通过使用不同方法已经制备了具有多种形貌的银纳米颗粒。而当纳米颗粒的形状为各向异性时,会表现出许多各向同性所不具备的新特性,从而产生众多新的应用。在传统光诱导种子生长法制备各向异性银纳米颗粒过程中,往往需要提供苛刻的化学和物理条件,并且需要制备尺寸位于2-5 nm 范围内的银晶种。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光学和微纳光学的飞速发展,传统材料和光学器件由于其体积大、损耗高等缺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光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何在亚波长尺度下实现光场的多维度任意调控,从而获得具有不同光学功能和特殊光学效应的微型光学器件逐渐成为微纳光学与光子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光学超材料是一种基于表面有序微纳米结构的人工电磁结构材料,它具备自然界中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电磁场传播特性。然而现有的各种基于谐振结构的光学超材料其内部结构相对复杂,考虑到当前纳米加工方法的限制,其工作频率一般都被局限在近红外频段,并且加工出的材料尺寸通常为微米量级,离大面积的实用还很遥远。
掌握纳米晶组织中晶粒尺度稳定性和相结构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是研制先进纳米材料并在应用中使之保持稳定高性能的关键基础。本报告介绍研究组围绕金属纳米材料稳定性研究与应用,在纳米材料设计制备与结构性能调控方面的工作进展。
具有高空间分辨的磁成像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有磁交换力显微学与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等的扫描探针显微学,它们是以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具有原子尺度分辨率。然而这些磁性测量的方法都是基于对材料表面原子磁性信息的测量,难以测量材料内部的磁性能,且无法获得磁圆二色性谱。
高能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Lithium-rich Layered Oxides:LLOs)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1.该类材料的比容量是LiCoO2材料的2倍以上,在室温情况下可以达到250-300mAh/g.其放电平台平均电压为3.5-3.7V,因此材料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000Wh/Kg以上,几乎是已产业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的两倍,而且该材料体系具备低成本和污染小两大特征,这些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