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置换手术适应症和效果观察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一组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2-2011年间,对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了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男: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岁(65-85岁).由外伤到关节置换手术的时间为平均5d(2~10d).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3月~9年).其中2例为转子间骨折伴同侧股骨头坏死,2例术前伴有脑血管意外,其余25例为高龄不稳定粉碎性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患者所用假体中,18例骨水泥型假体,生物型11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老年合并糖尿病半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更好的为护理临床服务。方法 针对我科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0例老年糖尿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采用规范化血糖管理流程和针对性的个体化整体护理。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63例;年龄42~91岁,平均69.6岁.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弹性内固定对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愈合影响,探讨弹性微动是否促进植骨愈合。方法:32 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于L5-6 节段行新型后路腰椎融合术;对照组(n=16)采用常规钛棒固定,实验组(n=16)采用PEEK弹性棒固定。动物于术后8周和16周两个时间点处死取材。
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是否改变患者椎体形态,并且探讨此法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院的骨科行椎体成形术患者79例(共有椎体102个),通过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椎体下终板骨折塌陷型椎体53个,椎体上终板骨折塌陷型椎体27个,椎体中央骨小梁断裂塌陷型椎体22个。
会议
目的:总结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C型臂X线机的应用经验.方法:临床选取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山东省骨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Ⅲ型患者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70.2岁,随机分为术中透视规划组15例和未规划组15例.
[目的]通过侧后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下腰椎结核,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8月下腰椎结核行以上手术病例9例,术后随访6~12月观察其植骨融合率,症状缓解情况。
会议
探讨截瘫病人压疮预防的新方法 及理念,最大限度减低截瘫病人压疮的发生率。方法:健全压疮管理的组织结构,对入院后对高危压疮患者进行筛查,预报,制定压疮预防流程,进行压疮护理会诊以及护理质量考评的过程;成立压疮伤口小组,确定职责及管理目标,将预警管理理念应用于压疮管理;全身减压和局部减压的联合运用;改良预防措施的运用;新型敷料的合理有效运用,在预防压疮的发生中作用明显,且Ⅲ、Ⅳ期压疮发生率明显减少;加
目的 评价陶瓷对陶瓷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l2月~2011年12月我科行陶瓷对陶瓷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50髋,其中男性28例30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7~55岁,平均40.5岁.病因分析中,股骨头坏死42例(Steinberg分期均为Ⅲ期以上),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2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4例.所有患者均为首
目的:随着材料学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旨在替代临床"自体骨"移植的人工骨支架研究越来越多,但研制"功能性人工骨"用于临床负重部位大段完全骨缺损重建和修复仍面临挑战。可注射热致聚合物水凝胶具有随温度变化呈现可逆的溶胶-凝胶转变相,显示出其在组织工程和药物缓释领域中的特色和优势。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直视下Tightrope钛板翻转技术在前叉重建中的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共有51例前交叉重建患者术中采用关节镜直视下Tightrope钛板翻转技术,术中采取关节镜直视监测Tightrope钛板翻转全过程,术后X线检查验证钛板翻转效果。关节镜直视下Tightrope钛板翻转技术的要点:拉入肌腱前先将Tightrope线圈放长(长于胫骨骨道+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