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内酯、刺五加皂甙、人参皂甙对CoCl2诱导化学缺氧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来源 :2004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bzwk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杏内酯(Ginkgolides,Gin)是银杏叶提取物(Egb)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天然的特异性拮抗剂,刺五加皂甙(Acanthopannx Senticousus Saponins,ASS)是刺五加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人参皂甙(GinsenosideS,Gs)是人参茎液提取的总皂甙,它们均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谷氨酸神经毒性,清除自由基等途径来对抗神经细胞的损伤,有明显的抗缺血缺氧脑损伤作用。NG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代表,有明显的促进神经元存活和分化的作用,我们选为阳性对照。
其他文献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术后3~6个mo有近40%~5O%的患者出现再狭窄(RS),是影响PTCA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RS新生内膜中的细胞成分仅占10%,主要成分为细胞外基质(ECM),ECM的主要成分是胶原(Ⅰ、Ⅲ型胶原占90%),在RS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认为RS的防治策略应放在减少ECM上。我们对兔髂动脉内皮损伤后Ⅰ型胶原表达及缬沙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n disease),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中医对于该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流行病学(DME)设计方法,在群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统计学理念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处理和分析,从而发现本病的分型及其中
60年代初,A.Fleckenstein首先发现了钙拮抗药,经过近4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钙离子拮抗剂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用药。钙通道由细胞膜双层脂质中的小孔所组成,Ca++及Ba++,Sr++等能选择性地经此通道进入细胞,当膜电位近-40mv时,钙通道的开放概率大为增加。而心肌细胞膜上钙通道呈现两种形式的电导,其动力学特征和激活速率不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通道开放所造成的。
三叉神经痛作为一种顽固性、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因其发病急,病情剧烈易反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口服西药卡马西平或针灸局部封闭有一定疗效,但卡马西平副作用明显,停药易反复。临床上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优势,本人予缓急祛风化痰剂治疗3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国内自1993年应用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以来,用药方法多采用3日3次间日静脉滴注,即第1天、3天、5天各静滴1次,剂量分别为10BU、5BU、5BU一疗程,药物用量和发病后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不相联系[1,2]。近年来,我们依据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结合测定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取得满意疗效。
Critchey在1929年已提出血管因素或动脉硬化是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其临床特点以及病理学变化与其他疾病有交叉和重叠,所以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uscular PaLrkigsonism,VP)的诊断一直有争议,经历了确立、取消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利尸解病例数的增多,VP再次被确认。Demirkiran M[1]等认为VP和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
近十余年刺五加(Acathopanax senticosus,AS)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对其临床疗效的报道较多,但基础研究较少[1~6]。我们通过使用刺五加注射液(acanthopanax senticosus extracts,ASE),观察鼠缺氧存活时间、缺血缺氧状态下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的电生理及其透射电镜下结构的变化,以评估AS对缺血缺氧神经元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
我院从2000年07月至2004年04月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恩经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并随机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治疗对比研究。
中医认为肾虚精亏,浊毒痹阻脑络贯穿着老年期痴呆的始终,中枢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商品名:安理申)是独特的哌啶类化合物,能够选择性抑制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醣酶,近年来已应用于老年期痴呆,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获得了肯定的疗效,我们应用中药祛毒通络补肾法联合安理申治疗老年期痴呆30例,现报告临床资料及结果。
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也在深入。以往对死亡概念的经典性理解——“循环和呼吸的不可逆性停止”——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为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垂死病人在人工心肺的支持下渡过了死亡的难关,保持了呼吸及心脏功能,但是由于脑持久的缺血缺氧,脑功能发生了不可逆性损害,从而出现了脑死亡(brain dearh)的概念。国际上脑死亡问题的探讨进行了几十年,现就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