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代价的进步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8211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是如何走入北京大学——其后是中国国家精英集体?百余年的历史中,这一历程的步履如何?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哪些女性走入北京大学?这一历程是否存在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如何?精英群体中的女性如何选择专业,有无出现专业的性别隔离现象?本研究以1978-2005年近三十年间的北京大学的招生数据为对象,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用数据揭示女性进入北大从无到有、从性别排斥到性别均衡的历程.同时指出,近年来性别均衡后却是明显的阶层分离与森严的城乡壁垒,唯有性别维度的公平是一个跛足的公平.最后指出,精英群体有越来越均衡的女性比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进步后同样有沉重的代价:对于社会而言,性别的平等掩盖城乡之间扩大的差异,这是一个有疑问的公平;对于女性个体而言,专业选择与专业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男性主导知识规训的过程,这同样是一个有限度且有疑问的发展.
其他文献
基于古典文明复兴的人文教育不能为现代人奠定最恰当的人性秩序和政治秩序,还能找到怎样的出路呢?现代人心秩序和政治秩序究竟需要奠基何处呢?本文试图沿着卢梭在其教育和政治思想中所提供的基本思路,来探索这个问题.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选举(包括人大选举、校学生组织选举、院系学生组织选举、班级选举)为例,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中存在的诸如参与度较低、卷入程度较低以及态度较为消极等问题,剖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背后的教育学外部原因如社会文化原因、家庭教育原因以及教育学内部原因诸如学校教育原因、同伴群体原因、举行选举的组织原因、选举时的直接情境原因等,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提供思路.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既为培养更多社会高端人才提供了机会,也产生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而导师制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式,对研究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04年对五所研究性大学的博士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是"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
随着网络的日渐盛行,网络深入教育生活领域已是事实.对和谐师生关系而言,它既有深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积极影响,也有着可以规避、能够因势利导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创建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创设与完善师生沟通渠道是应对此机遇与挑战,发扬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培育生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沃土.
中国和加拿大同属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都存在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对待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是双方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在占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和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为个案,在回顾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历史的基础上,从这两所民族大学的建立来比较中加两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异同,在鉴别这些类同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背景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新世纪世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
在2001-2006年对陕西关中地区某镇三个村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地至今仍传承着一些传统的民俗教育仪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青春期民俗教育也在变异,同时它在现代教育中的不足和局限也越来越明显,如学校教育时间拉长,传统民俗教育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小;传统民俗教育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些脱节;传统的青春期家庭教育内容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被教育要坚强、勇敢、独立,承担着家庭的乃至家族
随着台湾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这几年台湾原住民族的教育,也有一些具体的变化,各式各样的原住民教育现况,在发行两年多,出版17期的《原教界》杂志上可以得到充分反应.经过统计分析,该本杂志17期的内容可分成五个领域:一政策与历史、二升学优待与人才培育、三教会辨学与社区部落大学、四专业教育、五族语.其特色在於每期主题明确,评论确切,有现场报导的及时训息,也有开拓的视野比较其他国家原住民族.《原教界》杂志有
从政策文本看,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教育一直很重视:但从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远不能让人满意.以关于城市流动儿童的政策为例,国家政策明确提出了解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据此,各省市也都制订了相应政策.实证调查则发现,仍有大量城市流动儿童不能进城市公办学校就读,其它相关的教育支持政策也未能落实.政策表达的笼统,责权分配的含
目前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在流动儿童方面,跨省流动比例提高,以全家流动的方式居多,学龄儿童占较大比例,以往性别比偏高的情况有所缓和;在留守儿童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并呈低龄化倾向,留守儿童中性别比偏低.目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改善.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学率、学龄儿童的识字率均有明显的提高,而其肄业及辍学率、14岁儿童就读小学的比例则均有所下降.从今后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