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症全集》与《血证论》

来源 :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暨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证诸病是中医杂病中很常见,很难治,又不断被有识之士所研究的病证。有关血证的病因病理论述、证候并治疗方法的探讨久而有之,对血证的分类及其表现形式也早有论述,对于专门研究血证的专书却直到清末唐容川才有。时贤论及血证,率多影响,是书独从《内》、《难》、仲景探源而出,发挥尽致,实补唐以下医书之所不逮”。可知唐容川至清末也尚未看到过一本有关血证的专书。此次从日本回归的《血症全集》做为治疗血症的专书,将中医对血症的全面认识提前了二百年,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原书未能为我们所用,但书中对血症的“遵《内经》宗旨,集先贤论说,述本朝名人格言......”等著书原则,确定了该书的地位和可信程度。书中血症形成的基本论述、病因病机理论、诊断治疗方法,均展示了至明末这一历史时期中医治疗血证的学术发展水平。本文介绍了《血症全集》与《血证论》。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动态监测体系构建的背景,论述了动态监测体系的构成,包括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督体系,探讨了动态监测方法的建立,包括动态监测信息的获取方法、分析处理方法、评价与利用系统的建立。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采集了临床诊断为SRAS并使用激素治疗的病例461例,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组(以下简称“中西组”)与西医组激素的用量,探讨与评价中药在SARS治疗中对激素应用的影响。
在以前的研究中笔者证实,HSC-T6自分泌内皮素作用较弱,提示肝星状细胞激活所需内皮素浓度较低,即所谓的内皮素受体敏感性升高(increasedendothelin receptor sensitivity)现象,本试验观察外源性内皮素对HSC-T6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芪术颗粒的可能疗效。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Ⅱ级,50只,雌雄各半,购自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细胞肝星状细胞的培养:肝星状细胞株HSC-T6由美国纽约医学院Friedman教授惠赠,由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提供。其表型为活化的HSC,在5%CO2,95%空气的37℃ TE-HER CO2培养箱(德国)中培养。本文根据上述材料探讨了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菊科天名精属(Carpesium)植物全世界共有21种,在中国有17种。有关该属植物的化学及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天名精(C.abrotanoides),直到最近才有人对高原天名精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天名精又名鹤虱、塘古草、性味甘寒,具有散结、破瘀、杀虫等作用。由于耐药性等原因,真菌感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予以根治,因而寻找新的抗真菌药物对药学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天名精属植物具有抗真
近年来,中药复方研究在药理、药效方面,包括生物整体、离体器官、受体或作用靶点等层次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往往停滞在几个已知成分的研究或单个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是复方的物质基础,而复方的化学成分更能从本质上阐明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解释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探索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现代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复方化学研究的进展作一总结,并作进一步的探讨。具体探讨了中药
在安替威胶囊前期实验研究中发现,本药对SARS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等多种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本药还对免疫抑制与免疫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肺部炎性改变为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变之一,急性肺损伤常使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为探讨安替威胶囊对急性肺部病变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利用内毒素与PFIB模拟此类疾病所致的肺部病变,综合评价安替威胶囊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骨折自然愈合时间慢而长,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治疗比较麻烦,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长期石膏固定、再次和多次手术等,常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有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探讨对骨折合理的治疗方法。笔者从1980年3月开始,以早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四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内置选用L-多巴口服,用于骨不愈合以及四肢新鲜骨折,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观察。
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北宋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诸如“医籍尤重宋版”的见解,已成为医学文献研究领域的一种常识。毫无疑问,宋版书的价值,首先在于保存了许多古代珍贵的典籍和史料,它以其最接近原本的文字内容,在科学研究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次,宋版书的刊刻艺术对后世的书籍制度更有巨大的影响。对于古代医学文献学来说,“北宋雕版医书”是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以现存资料统计,宋代刊行的医药书籍(包括各种
《幼幼新书》作者刘防,北宋末至南宋初广南东路(今广东潮州)人。宣和四年进士,始为朝廷官员,因议事受黜罢去官职,后任用地方官吏,辗转湖南、江西、四川等地。为政之余刘氏嗜好研读医方之书,尤为致力于幼科。搜集众多前贤医籍、验方。晚年任潭州知州,命下属干办公事王历与进士浞二人共为编集幼科方论,即《幼幼新书》。书成三十八卷,刘昉病殁,接任官荆湖安抚使官职之楼,承继刘防未竞之事,续编完毕此书,并予以梓行。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