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法视野中的金融危机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法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0807523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突显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再次显现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特殊之处和其价值作用的重要性:经济法在于它关注社会经济的宏观性及总体结构的协调性,以社会公共利益为自己独特的调整对象.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各国也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进行经济法立法.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阐明中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存在的税法障碍.分析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法律基础——信托制度,将课税理论、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法律原则作为房地产投资信托税制的理论基础,将信托导管理论作为房地产投资信托课税的基本原理.检讨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现行税收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信托各环节,结合中国实际,对房地产投资信托税收法律的完善提出建议.
在基金管理治理中,需要设立相应的制度以平衡基金管理人与基金份额持有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重要制度之一的基金托管制度,其制度的完善在于确保基金托人具有相应的信息能力,以使得其能够有充分的信息来发现基金管理人的不端行为,以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制度的目的在于,聘请具有一定信息能力的独立第三方来监督基金管理人(基金公司)运作管理,以此来防止和制止基金管理人损害投资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复杂化,"投资陷阱"更加难以被投资者发现,导致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容易出现误导、欺诈和不当陈述等侵权问题.高盛事件的出现即表明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漏洞,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仍然需要加强监管.近期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奥巴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从中可以看出高盛事件对推动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是一定作用的.笔者首先对高盛事件进行法律分析,然后将高盛事件与美国最新的金融监管改革联系起来,对金融消费
基金管理中的代理人问题以及相应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公认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了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聘请独立董事作为独立第三方监督人来监督基金管理人运营基金的行为.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基金独立董事的设立目的在于,聘请有信息能力的第三方对基金管理人的活动进行监督以作为代理人的基金管理人的比较信息优势,因此,该第三方的信息能力和获取信息权力直接关涉到是否能够在监督权方面保障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就独立董事
SEC起诉高盛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本案的前景并不不明朗.在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高盛案"本身如何结案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相反,此案对金融改革带来的影响更值得关注.拟对"高盛案"可能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启示从金融法理、金融机制、金融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规范性文件的位阶过低直接影响其效力,而如果规范性文件本身留有模糊地带的话,就很可能产生不确定风险。金融市场更是担心和俱怕这种制度风险。本来,法律制度可以确定资源和权力/权利的初始配置,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不确定性风险和道德风险。但模糊的法律规定反而不利于金融风险处置。合法性、宏观性、审慎性和效益性四项基本准则为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厘定与明确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具体制度构建的实质基调和内在精神。在此基础上,
根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伴随各国的救市措施而逐渐缓解,世界经济走向复苏,进入后危机时代.本文考察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的救市法律举措及其经济法特色,分析美国救市退出的法经济学原由和措施,对比美中两国的救市退出机制,探究中国相应法律规制的走向.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在相关金融监管法律规制方面,应着注重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立法,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有效法律依据,同时保障和加紧推进金融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强力提高
当代,研究市场秩序势必研究多边贸易秩序及其区域市场开放,很简单,多边贸易秩序可以影响和作用于区域的市场开放.由于世界贸易协定(WTO)的广泛性,其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贸易秩序与贸易体制.尽管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规范区域开放市场的制度还有待于完善,但是,世界贸易组织承认了贸易与市场区域化的现实.因此,在多边贸易秩序中,诸如东北亚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会在这种影响下发生变化.同时,区域合作机制也将逐渐成为多边贸
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核心地位的不断强化,通过有效的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推进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现行"一行三会"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导致各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摩擦日益明显.目前金融学界已从金融学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但是法学界却鲜有研究.因此,本文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在借鉴发达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实践中,人民银行的财政性再贷款、货币性再贷款和稳定金融再贷款相互混淆,导致再贷款泛化、赤字化问题。立法应明确人民银行的最后贷款的系统性危机标准,并顺应中国金融发展变化,适当扩大最后贷款对象的范围,除金融机构外,纳入具有系统性影响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