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瓯江口不同分汊型河段的演变差异与整治

来源 :第七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三个分汊群河段的河床演变基础上,利用各分汊段的演变差异,指出整治工程除了一般性的分汊整治原则外,还必须重视它们的差异性演变内才原因,这样,工程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他文献
波浪动床泥沙模型试验,是解决海岸工程泥沙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模型的设计原则着手,讨论了在同一模型中复演部分岸段淤积和部分岸段冲刷的可能性。当试验条件受到限制时,通过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可将淤积问题和冲刷问题分别设计成两个模型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毛里塔尼亚友谊港上、下游海岸的淤积和冲刷问题进行了论证,重点介绍下游海岸冲刷及其防护效果的模型试验,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资料作对比检验,证明本项试验是圆
本文用破开算子法对三维泥沙扩散问题建立了数值模型,对破开后的四个微分方程分别采用不同的差分格式进行计算,利用垂向坐标变换技术,使垂直方向网格划分更有利于泥沙扩散物理过程的描述,避免了底边界几何形状不规则所造成的计算复杂不稳定。该模型应用在镇海某原油码头疏浚引起泥沙扩散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上,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海河口与塘沽新港均位于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塘沽新港建设在海河口北岸。本文分析了海河口防潮闸修建后及下泄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海河口淤积及泄流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塘沽新港回淤的影响,并对今后海河口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初步设想。
本文采用二维矩形网格有限差分法来模拟汕尾渔船避风港潮流运动,对汕尾港港域流态和流速等作了描述和计算,同时对港池和航道的淤积量作了初步的估算,为选择工程可行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适合本地区的含沙量经验表达式,为计算港池和航道开挖后不同工程布置方案的淤积强度和淤积量创造条件。  本文还讨论了汕尾渔港的建设对汕尾潮汐通道水流特性的影响。
210Pb法是一门新兴的测年方法,它适用于测定近百年来沉积物的年龄和沉积速率.21Pb法的建立使近代冰、雪堆积和江、河、湖、海相地层的沉积速度、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有了较为可靠的测试手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10P.b在海港工程、环境科学和土木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是卓有成效的.本文通过对苏北条子泥两个孔的210Pb测定,计算出本区自1967年以来的时间里,条子泥滩脊共淤高70cm,其平均
本文,根据中国港口工程技术规范关于码头前沿高程的有关规定,结合受台风影响近岸区的增水条件,分析了台风增水与台风浪高的相关关系,讨论了50年重期现波高(H1%)的波峰面高η0和规范规定中的富裕高度△的求取方法,在考虑到天文潮位,台风浪高和台风增水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提出了台风增水影响近岸区码头前沿高程的计算方案。该方案于大亚湾某大型工程的码头前沿高程设计中已得到应用,也获得了鉴定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项试验配合一维数模为新建的西区水厂选取取水口,并为老水厂提供抗咸措施而作。模型选取恰当的边界条件与含盐度比尺,较好地复演了强混合河口的含氯度纵向分布规律。通过多组合的方案试验,分析得出含氯度与诸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为制定顶潮抗咸措施和为西区水厂选取新取水口位置提供了依据。
位于钱塘江河口中段的四工段浅滩是目前杭州出海航道中的主要碍航浅段,本项试验运用定床模型结合“人工变形”(人为改变地形)的方法,进行了两种缩窄方案(导涨潮流或导落潮流),不同整治河宽、整治水深等的方案试验。从中优选出最佳的整治方案和整治建设物布置型式。
本文针对几种数学模型的建立、调试分别进行了研究。除考虑了不同外负荷作用的各项能耗及摩阻外,在数模程序中还采用了地形平滑、水流漫滩和数值滤波以及ADI法双向扫描技术,致使模型程序稳定性好、收敛快、精度高,与原型实测值吻合良好。
本文对位于淮河干流中游下六方堤左汊的平圩大件码头建成后对行洪影响的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码头建成后,其上下游河段的水面比降、流速场及下六方堤两汊分流比都无明显变化,即对行洪无大的影响,其结论已被91.6大洪水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