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来源 :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广东沿海赤潮实况与海洋水文气象要素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沿海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结果表明,棕襄藻和三宅裸甲藻最大增殖速率发生在日平均值:海水温度21.9~26.9℃、盐度26.68~32.01、气温22.9~27.1℃、风速0.2~4.3m/s、气压1002.2~1011.9hPa、相对湿度83﹪~94﹪的范围.认为1997~1998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1998年中国东南沿海水温偏高,风速偏弱,盐度偏低,相对湿度偏高,气压偏低,降水量多少对赤潮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列举了广东沿海170种赤潮生物.对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球形棕囊藻、尖刺拟菱形藻、米氏裸甲藻、红海束毛藻、环节环沟藻、翼枝管藻纤细变种、海洋卡盾藻、中肋骨条藻
  本文分析了2003年8月12~31日,广东省大亚湾澳头水域发生一次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赤潮.赤潮发生期间,两种藻生物量均达到105~107个/L.赤潮海区养殖鱼类出现死亡现象,直接
  2003年6月中下旬在长江口外海域,同时发生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和环状异甲藻赤潮,其中环状异甲藻赤潮首次在东海出现.环状异甲藻自1988年以来在日本西海岸的内湾导致了
会议
  2002年至2004年7月,对渤海和黄海10个重点海域进行贝毒检验和有毒赤潮生物的调查,结果表明:腹泻性贝毒(DSP)在大连、烟台、威海、青岛、天津等近岸海域均有分布,染毒的种
  东海原甲藻是东海长江口与浙江沿岸水域的一种主要赤潮种类.本文以该藻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控制培养基中氮(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浓度,研究不同浓度不同形态的氮对该
  根据深圳海域1981~2002年发生的93起赤潮记录,分析了深圳海域赤潮发生的3点特征:①深圳海域的赤潮多发区位于大鹏湾、大亚湾和深圳湾,其中大鹏湾的盐田水域、大亚湾西部的
  参照东海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时的物理条件,以f/2加富的人工海水为培养基,在四种不同磷源下,研究了在室内批量培养条件下,不同磷源和不同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细胞生长
  本文通过对渤海重点海域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等近岸水域的赤潮现象、环境要素和生态因子进行分析,讨论了该海区主要赤潮生物种类及赤潮发生的时间和频率,并对该海域赤
  本文着重从海洋食物链的角度探讨了舟山渔场赤潮频发的原因,认为海洋食物链所遭受的严重破坏是导致舟山渔场赤潮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如何减少赤潮的发生也提出了宜综
集散系统的检修与传统仪表系统的检修有很大的差异,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点的位置是排除故障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其故障基本类型的分析提出了实用有效的检修方法 Distribu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