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核心区大遗址的保护性利用思考——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遗址规划为例

来源 :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qd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由于被现代建筑大面积压占,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面对实际建设的复杂性,传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体系有时难以适用。本文通过对位于城市核心区、边缘区、郊区大遗址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当前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保护性利用存在的重空间轻内容、重保护轻发展、重建设轻运营三大问题,以城市核心区型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隋唐洛阳城宫城区遗址规划为案例,剖析实际规划中所面临的遗址保护、遗址展示与产业转型三种现实困境,思考大遗址如何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现代生活联系的重新建构,提出宏观层面统筹区域遗址资源、中观层面构建文化共同体、微观层面协调多方参与、共治共享遗址的规划策略,以期对我国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其他文献
报纸
报纸
报纸
古都西安的大遗址数量众多,陵墓类大遗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陵墓规模宏大、价值重大。但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陵墓类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和城市空间发展的矛盾逐渐突出,亟待解决。本文以杜陵为例,开展了西安陵墓类大遗址及其周边城市空间发展调研(包括无人机航拍)和空间使用适宜性评价(SD法)。从城陵空间结合视域,探索西安陵墓类大遗址保护更新融入城市设计规划的路径,使之契合城市空间发展,实现"城陵结合"。
会议
以良渚遗址和汉长安城遗址中的两处遗址型乡村为例,对两地遗址区的建设保护和遗址区内村民的生活水平进行研究,从《威尼斯宪章》中所提到的“以社会公用为目的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这一角度为切入点,明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遗址的未来,用动态的思维作指导保护大遗址的未来,保护大遗址同时也要保护在大遗址生活的人”这一主旨。尝试从一南一北两处大遗址保护区近些年的发展脉络中找出适合大遗址与居民共生发展的
期刊
文章以江西省樟树市吴城遗址为研究对象,对吴城遗址的基本概况进行整理,发掘其蕴含的重要价值,对吴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阐述吴城遗址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文化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为保持吴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关系,并对文化遗址所关联的周边环境和生态进行保护,对遗址周边的人群进行保护意识传输。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
期刊
大遗址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规划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文章以河南郑韩故城为例,论述了郑韩故城遗址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延续的困境,分析了《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下郑韩故城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以大遗址本体保护与城市规划协同的核心控制指标体系,以确保大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该控制指标体系可以为全国其他大遗址与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文章针对国内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历史性城镇景观中所强调的"层积"视角,提炼大遗址与历史城镇综合叠加所体现的层积系统性、动态性与整体性特征,并从不同特征入手提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其中,对系统性多元要素叠加提出融合策略,对动态性层积的阶段特征施以差异化保护模式,最终从物质与人文层面的结合施行整体性保护。以"城叠城"特征显著的隋唐洛阳城为例,通过分析不同片区所体现的层积特
会议
目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院用工需求与护理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急需护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综合考量养老院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及入住老人的护理需求,对于优化护理机器人功能设计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访谈法获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利益相关者对功能需求的优先级,运用G1-反熵权法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功能需求指标权重;结合群体决策法确定各利益相关者
期刊
大遗址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多方面重大价值,在我国广泛分布,并涉及城乡、农业、生态等多类空间。目前大遗址因整体价值认知不足、缺乏合理统筹方法等多方面原因而存在保护和展示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当下,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新时期的国家空间发展指南,为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全域保护与协调发展的基础与机制。本文基于现行的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模式的梳理,归纳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