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援建案例

来源 :北京旅游学会,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倡导在大自然中学习,以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生态科普知识为目的,致力于改变人们与自然的疏离,建立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敬畏,从而培养守护自然的承诺与责任感.它是强化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全国自然学校创建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传统广告专业教学主要以教师为课堂中心,进行一对多的单方向授课和案例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短时间内难以对需要掌握应用的知识吸收理解,从而导致后期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难以开展,并难以进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告专业学生历时三年的研究调查,针对新生代学生学习认知的习惯,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探讨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建设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广告译著,大致可分为1981-1994年、1995-2006年、2007-2015年三个阶段.从译著数量看,前一阶段的总量及其规模均不如后两个阶段,译著数量大增源于中国广告业及广告教育的发展.从译著的品种看,三个阶段都侧重于引介世界广告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的作品.从译著的内容看,三个阶段都有较强的实务导向,第一阶段主要介绍普及性的实用知识,后两个阶段侧重介绍先进理念和操作工具
广告活动古已有之,中国广告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当今广告业蓬勃发展,亦受其影响.本研究选取唐宋时期的店堂装饰广告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这一时期店堂装饰广告的形式、发展状况,以及与品牌营销间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此为现代品牌店堂装饰及营销提供借鉴.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对店堂装饰广告形式进行探索分析.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及统计
吴桥杂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杂技之乡,近年来依托遗产旅游获得了一定发展,然而在产业延伸、遗产品牌建设、传统技艺与历史文化挖掘、杂技创新、行业规范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吴桥杂技的活化和可持续发展,而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其遗产价值链的重构.为了增强杂技遗产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吴桥杂技应立足已有的条件和基础,确立"继承传统,创新永恒"的根本价值,并从功能性、情感性、象征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这一特色价值体系.
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主办、重庆工商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于2015年12月21日在重庆召开.会议主要就"创新驱动发展与流通业转型升级"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产生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贸易经济专业改革方案.提出加强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产学合作为载体,以协同育人为重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兴的遗产类型,既有遗产的共性,也有农业文化的特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性前提下,遵循全域旅游理念,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辐射其他产业和区域,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王金庄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核心区,本文通过田野作业和访谈,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梯田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村落蕴含的丰富文化类型,据此提出了旅游开发对策,期望对业界、学界有所裨益.
遗产的本质是权力话语,权力决定了遗产的选择与生产、解释与建构,一国政府对遗产概念与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本文通过对1960-2015年期间中国遗产相关政府文件进行话语分析,探索中央政府视角中的遗产内涵特征和价值功能,阐释话语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果显示,中央政府理解的遗产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过去",自然遗产具有全体性和自然性,而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静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
随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地名文化遗产旅游系统开发,日益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针对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地名文化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名语词体系的思维模型,分析了地名文化遗产旅游系统的特征和价值,进而提出了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法,并就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随着森林多功能利用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森林学校、森林体验、森林健身及森林医学等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森林疗法由德国的气候疗法演变而来,并在日本森林浴的内涵基础上有了新发展.文中介绍了森林疗法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分析了森林疗法的研究方法、对象及形式,通过比较国内外森林疗法研究历程及项目实践,提出中国推进森林疗养的具体建议,包括探索建立健全森林疗法管理体系,加强森林疗
文章提出并简要讨论了作者对当前中国自然教育的六个问题的思考:自然教育是有益的;目前的自然教育缺少严谨的理论指导;自然教育的效果缺少严肃的学术评估和研究;有意的自然教育和无意的自然接触对儿童和青少年有什么不同影响是未知的;目前的自然教育比较缺少"深度"和"重量";依赖于高科技的自然教育的"人—机互动"体验是佳肴还是误区,仍然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