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构造特征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m12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吐哈盆地是中国西部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其北部发育博格达山山前推覆构造体系,受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其构造特征十分复杂。该带发现了比较丰富的油气,但在油气规模和圈闭评价上遇到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野外露头和叠前深度偏移资料,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研究构造样式,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和模型正演技术进行验证,重新划分了构造单元,识别构造圈闭。研究表明,北部山前带南北方向可以分为冲断带和断褶带,断褶带可细分为断裂带、背斜带和斜坡带,发育背斜和鼻状构造,在东西方向可分为三段,它们的成藏组合不同,导致油气勘探的层系不同。北部山前带由于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的叠置、改造、复合,形成了多种组合方式,这对在该带的油气勘探具有新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中低丰度天然气资源是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体,具有大型化成藏的特征。大量研究表明,中低丰度天然气藏大型化发育可降低成藏条件要求,薄饼式、集群式成藏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主要样式;成藏要素具有三方面大型化发育与规模变化的特征,是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的基础;抬升期天然气成藏扩大了中低丰度天然气藏的成藏范围,是大型化成藏重要气源输入。主要认识的进展包括:天然气成藏组合存在大面积和大范围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是在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型砂岩储层,以岩性油藏和致密型油藏为主,青山口组一段深湖相泥岩既是其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为典型的大面积分布的“上生下储”型油藏。基于大量探井和已开发油田资料研究,发现,青一段烃源岩下伏的扶杨油层存在一个宏观包络面,包络面内有效储层普遍含油,包络面以下主要为水层。包络面到烃源岩底部的距离一般在100~350m,最大达到550m.通过研
煤系气源灶是中国乃至世界已发现天然气储量的主要气源供应者。通过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源灶研究表明,高有机碳含量的煤层和炭质泥岩是主力气源岩,其分布具有广覆式发育特征,内部同样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气源岩对上覆气藏的分布具有很强的控制性,气藏和重要气井主要分布在气源灶生气强度大的地区。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计算表明,在地层抬升期,吸附于煤系中的天然气在降温解压条件下发生解吸释放,以扩散方式为主向低孔渗储层中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具有形成碳酸盐岩潜山油藏的有利成藏条件,立足富油凹陷丰富的油气资源,深潜山、潜山内幕和潜山坡等隐蔽型潜山油气藏的研究与勘探程度比较低,是深化勘探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埋藏深度大于3500m的深潜山以沙三段—沙四段为主要烃源层,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碳酸盐岩储层以孔洞、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六套潜山内幕储盖组合,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古近—新近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四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多类型圈闭成藏”的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
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区是发育在大范围致密砂岩储集体系中、天然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天然气聚集。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质背景、成藏特征、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是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分析认为,高成熟度煤系气源岩大面积、高强度、连续型生气,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大范围、叠置型、连续型分布和边界模糊的非常规岩性—成岩圈闭连续发育是大气区形成的核心成藏要素,同时具有主要靠扩散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6油层组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本文对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不同尺度孔喉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可见宏观孔隙、微米级孔隙及纳米级孔隙三种类型,其中宏观孔隙以裂缝为主,溶蚀孔隙不发育,微米级孔喉以长石、岩屑及浊沸石溶蚀孔隙为主,纳米级孔隙以颗粒纳米孔、自生矿物晶间孔及纳米缝为主。压汞实验表明,纳米级孔喉是致
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白云岩分布广泛,是重要储集层之一。以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综合野外露头分析、岩心观察、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栖霞—茅口组白云岩成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区白云岩主要为“豹斑”状云岩、糖粒状白云岩及晶粒白云岩。“豹斑”状云岩发育于栖霞、茅口组上部,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分布,同位素分析δ18O为低负值(-4.72‰~3.14‰)、δ13C为
渤海海域位于渤海湾盆地,其油气勘探历时40多年,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以渤中29-5、渤中19-4及秦皇岛33-1为代表的多个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已引起勘探人员的高度重视,它们主要分布在具有一定构造背景的浅水三角洲前缘相带,构造位置以凹中隆、凸起及邻近凹陷的斜坡带为主,其成藏规模往往较大。相比周围陆地油田,渤海海域更有利于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
本文基于3D地震资料,结合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对塔中北斜坡沉积层序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厘定了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蓬莱坝的层序界面,包括鹰山组内部两个4级层序界面和鹰山组底部的3级层序界面。并进行了古地貌恢复,认为,鹰山组后期是台地类型的转换时期,从平台台地转化为弱镶边台地。研究区下奥陶统储层受沉积控制作用较大,储层主要特点包括①准层状发育,沿3级或4级层序界面发育;②研究区下奥陶统储层和潜山风化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