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对湖北省10个县市的南方型杨树31块标准地的11种主要密度类型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型杨树单木生物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各组分生物量中,树干最大,树枝其次。在中密度与低密度林分中,林木与林分各组分生物量总是存在“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这一规律;在高密度林分中,树皮、树根、树叶生物量的变动较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各组分生物量所占比例在各类密度林分中的变动幅度大小的排序为“树叶(7.48%)>树皮(3.53%)>树干(2.51%)>树根(0.97%)>树枝(0.55%)”。单木和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较大,达91.22%~92.19%,并且林分密度越高,比例也就越大。中等密度林分的生物量结构特征较合理,生产潜力较大,应作为全省杨树栽培的主要模式。林分密度对净生产力有显著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和林分各组分的净生产量也随之降低。在林分各组分中,树干的净生产量最大,高、中、低3组密度林分分别为8.47~15.73t.hm-2.a-1、5.52~6.61t.hm-2.a-1和2.58~5.03t.hm-2.a-1,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1.86倍、1.20倍和1.95倍。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不同类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毛竹林内物种是丰富的,但较大部分物种是脆弱的;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样关显著,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不显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小于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木本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阔混交林>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粗放经营竹林>中等集约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中等集约经
通过阿尼玛卿山地中部高山林线树木年轮宽度年表的研究,发现高山林线附近的树轮年表中含有较高的气候信息;树木生长与当年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对有气象资料记录的1959-2001年间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与7月平均气温的分析中,发现其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1976-2001年间,7月平均气温和树木年轮宽度指数在变化趋势和相关性上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且从分析中发现7月温度是高山林线分布的制约因子,而7月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有可能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中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引起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变化。本文从森林土壤碳收支的角度,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影响的复杂过程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土壤呼吸、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淋失。综合现有文献,对氮沉降对这四个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目前
本文以抗盐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盐敏感的毛白杨(P.tomentosa)组培再生苗为实验材料,利用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研究盐胁迫下(为期20d的盐处理)叶片各种类型细胞内主要元素Na+、Cl、K+的分布情况,测定的细胞类型包括:(1)叶脉细胞 (叶脉维管束导管、叶脉维管束内部和外部的薄壁细胞);(2)叶肉细胞 (栅栏组织、海绵组织);(3)表皮细胞 (上、下表皮细胞)。结
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恢复与重建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高山柳(Salixparaqplesi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紫果
2005年夏季在青藏高原三种典型植被中选择四种优势植物: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川滇柳、唐古特白刺,分析植物茎木质部水分及取样点附近降雨、径流和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来源水分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并通过两项或三项分隔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区分各不同水源对植物生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受蒸发和地下水共同影响,不同深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差异明显。四种植物
利用标准大气模拟数据对作者提出的实用劈窗算法的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数据计算表明,在参数没有误差的情况下,劈窗算法的平均精度为0.46℃。为了进一步评价该算法的实用性,对影响大气透过率的大气水汽含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模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劈窗算法对大气水汽含量不敏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可知,引入大气水汽含量,使大气透过率的敏感性降低了5-6倍。对于模拟数据,当大气水汽含量误差在-80%~80%变化时
为探讨北京地区森林植被的地带性问题,从而给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采用对现有古植物孢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对末次冰期以来北京森林植被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北京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循环变迁。近5000-1000a前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基本上趋于变凉变干。但很有可能近百年来北京的气候正经历着一个由干凉向干暖转变的过程;(2)北京地区
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不同恢复时间、种植密度的人工秋茄林以及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差异。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26种,主要的优势种有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秀丽长方蟹(Metaplaxelegans)、可口革囊氏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等。秋茄林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均匀度
试验从水动力学角度探讨了泥炭含量对高含沙量运动场草坪根系层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泥炭含量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线性增加;土壤持水曲线逐渐上移,持水性和供水能力明显增加,当吸力增加为0.5×105Pa时,各处理土壤的比水容量均出现10-2数级;原状土饱和导水率随泥炭含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30g·kg-1达到最大值,而压实后的饱和导水率呈逐渐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