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单轨产业集群崛起的启示

来源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回顾重庆轨道产业集群崛起的历程,可以得到产业发展的有益启示: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形成需求拉动型产业集群;依托高新科技优势,形成新的产业;国产化发展战略是新产业兴起的主要推动力量;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村民从承包地上解脱出来,从事非农工作,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民迁出原有宅基地,选择基础设施完善的集中点建房,或者到城镇买房,旧宅基地闲置浪费十分严重,导致全国建设用地有增无减,大量挤占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空间,严重影响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护耕地资源
装备制造是核电产业健康和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工业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2005年开始,中国核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的装备能力、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核电主设备全面实现了国产化,三代核电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中国已经具备了核电所需关键核级锻件和原材料的生产能力,批量化制造核电主设备的能力,除了能满足我国核电持续稳定发展的需求外,还能为国际市场提供充足的具
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核能复兴和核技术应用发展导致了对核科技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20世纪末出现的核科技人才断层、近年发生的核事故以及公众对核能尚存的疑虑等原因,导致核科技人才需求难以被充分满足.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全球范围内核科技人才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和竞争力,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内外核学科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正进入快车道,核科技教育也随之呈现井喷式
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其开发与应用一直是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氢能的研究主要分为氢气的制备,运输,储存与应用等几个方面,其中,氢气的储存能力关系到氢气能否被高效利用,是限制氢能大规模发展和产业化的重要瓶颈,因而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固态储氢技术相比于气态储氢与液态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操作方便,安全性好等优点,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近年来,电池行业发展迅速,稀土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新能源产业已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对清洁能源投资额已居世界第一位.在众多新能源中,氢气具有质轻、高丰度、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极具潜力的未来能源之一.然而,氢气的安全高效储存成为限制其应用的技术阻碍.在众多氢气储存方法中,固态储氢是将氢气通过吸附的方式储存于材料中,具有能量密度高以及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储氢方式.多
氢能是神华集团"一主两翼,适度多元"的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神华集团成为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的支撑.同时,氢能还能促进神华集团的传统能源业务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神华集团的现有业务主要有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化工等,氢气作为能源载体,可以与上述领域有机耦合,从而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更好的能源环境性.神华集团具有发展氢能的良好产业和技术基础,包括:亚洲最大的三十万吨二氧化碳封存
以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动力能源系统的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燃料电池车将是未来汽车产业技术的制高点.随着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不断努力,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难题逐步被攻克,2016年前后,丰田、本田、现代均开始商业化销售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时间点已经来临.加氢站是为燃料电池车辆供应燃料氢气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商业化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存在"
为促使更好建立与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本文围绕以下几点展开讨论: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有何现实意义?单从字面上理解,该制度与现有的反垄断制度应该都是以维护和促进市场竞争为根本目的,二者有何区别?为成功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应该如何设计该制度的执行机构、行政程序和审查流程等操作性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对于建立与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对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和要求.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跨区域合作、跨区域协同创新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成为培育、壮大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协同创新驱动战略,而产业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所在,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主攻方向.
鉴于地理距离对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和运输成本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地理结构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生产率的机制,并利用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和城市金融发展数据,检验和比较金融中心、地方金融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征分析这种影响在企业个体层面的类别差异,以此推断中国金融地理结构优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