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及预防性经皮椎体成形的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骨质疏松造成的多发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强化时,同时对危险椎体行预防性强化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整理于2010年5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因骨质疏松造成的椎体压缩骨折在我院行经皮椎体强化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进行预防性椎体强化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为2010年5月1日~2012年1月31日,对55例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两个及以上椎体)患者进行经皮椎体强化.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MRI对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经临床证实的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均行头颅和/或鞍区MRI平扫和增强,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 32例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58岁,中位年龄25岁.20例发现颅内占位,其中颅咽管瘤8例,垂体瘤6例,生殖细胞瘤4例,胼胝体胶质瘤1例,下丘脑错构瘤1例;其中17例颅内占位伴垂体柄受压移位,14例合并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2例表现为垂
目的 探讨有限元模型评估中耳手术的有效性,为个体化人工听骨的制造做方法上的准备。方法 收集中耳疾病而行手术治疗患者20例(20耳),对照组为正常中耳10耳,患者手术前后行CT扫描和纯音电测听检查。基于CT图像进行中耳有限元建模,将手术前后的镫骨位移变化与手术方式和临床电测听比较分析。
目的 评估髓内钉结合张力带治疗Tronzo-Evans Ⅳ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4月应用髓内钉联合张力带系统治疗Tronzo-Evans Ⅳ型粗隆间骨折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69~85岁,平均78.5岁.左髋8例,右髋10例.X线检查颈干角为82~110 o,平均97 o.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为4.2 d.
目的 比较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与常规股骨远端前外侧及外侧入路治疗中青年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52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中青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联合股骨髁支持钢板固定(改良组),25例采用常规前外侧或外侧入路联合股骨髁支持钢板固定(常规组)。
Rosai-Dorfman disease(RDD)or 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 is a rare benign disorder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massive painless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and systemic manifestations.E
目的:探索腰椎融合术后在不增加手术失败率的前提下早期下地时机,提高护理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腰椎融合手术445病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手术切口并发症(裂开、延迟愈合、感染)、疼痛、内固定物并发症(松动、脱落、断裂)、满意度、褥疮及大、小便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腹胀、便秘、膀胱胀痛、尿路感染、褥疮
目的 探讨高压氧序贯治疗对跟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65例(72足)跟骨骨折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组,予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B组为高压氧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序贯治疗(升压时间15 min,稳压70 min,稳压时吸氧1次/30min,反复3次,两次吸氧间隔休息5min;之后降压出舱,吸入医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椭圆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3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分别行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双束重建组)和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椭圆单束骨道重建(单束重建组).双束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5.04±2.45)岁.单束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27.15±3.72)岁.
目的 回顾性探讨带线锚钉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28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男16例,女12例,左侧12例,右侧16例,年龄21岁—62岁,平均38.5岁.车祸伤18例,摔伤6例,运动损伤4例,损伤至手术时间平均6.9天.
目的 制备聚酰胺66/石墨烯纳米(PA66/G)骨螺钉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评价该复合材料的体内生物活性及织相容性。从分子生物学、材料学、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探索PA66/G作为骨科植入物材料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