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粗胡敏素与胡敏酸、富里酸共存时对铜离子吸附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暗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离子强度和Cu2+浓度条件下,粗胡敏素(CHM)与胡敏酸(HA)或富里酸(FA)共存时对Cu2+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无论HA或FA存在与否,CHM对Cu2+均表现出相同的吸附规律;但与CHM单独存在时相比,CHM与HA或FA共存时Cu2+的吸附量增加,并且与FA共存时的吸附量高于HA;随HA或FA浓度(0~100 mg L-1)的增加,CHM对Cu2+的吸附量逐渐增大,但当HA浓度增至80 ~ 100 mg L-1时,CHM对Cu2+的吸附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的拟合程度最好,CHM与HA、FA共存时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2.99、 25.00 mg g-1,CHM与FA共存时的吸附强度大于HA.表观自由能变(△G)计算结果表明,CHM与HA、FA共存时对Cu2+的吸附是自发的过程,并且与FA共存时的吸附自发性高于HA.
其他文献
It was widely reported that low temperature inhibits growth at the upper timberlines.Himalayan birch (Betula utilis) is a widespread, but little-studied broadleaftimberline species in the Himalayas.
为了摸清东北雨养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从2004-2011年,利用涡动相关技术测量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结果表明: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净碳交换量(NEE)变化范围分别为-689.363~488.17 gCm-2year-1和153.16~202.03gCm-2year-1,非生长季呼吸消耗的碳占生长季同化吸收的碳的28.4~36.5%,年碳交换变化范围从-487.33~316.96gCm-2
会议
东方白鹤是大型水禽,在树上营巢。因此湿地岛状林是东方白鹤必备的繁殖资源。根据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影响的研究,气候增暖不利于东北主要森林类型生长,东北森林水平分布带有北移的趋势。所以气候变化引起的林地变动会使旧的东方白鹤适宜生境减少,与此同时新的适宜生境尚未形成。
会议
克隆植物相连分株间可以进行物质和(或)信号的传输,这种现象称为克隆整合。而沿着一定的资源水平梯度,资源,如水分资源,可以被植物所释放,从植物体内被释放到土壤中。这意味着资源能够被一个斑块的克隆植物分株所吸收,通过克隆整合作用传输到相连的克隆分株内,再由于资源水平梯度,被克隆植物所释放到相邻的资源斑块中,从而实现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水平空间上的转移。因此我们假设,克隆整合可以对小生境中的资源进行
在秸秆还田和秸秆移出条件进行了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并通过建立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探索水稻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钾用量均为中等水平时,产量最高;通过三元二次方程成功拟合试验数据,计算出水稻推荐施肥量为:在秸秆移出条件下,最高产量施肥量为10.9kgN,3.2kg P2O5,K2O4.8kg/667m2;最佳产量施肥量为9.2kgN,2.7kg P2O5,4.1kg K2O/6
本研究采用当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高产水稻品种中籼糯(籼)、徐稻3号、盐稻8号、淮稻6号、连粳7号为试材,研究了大田不同钾素水平条件下、钾肥对不同水稻品种互作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钾肥不同施肥量、不同种类、不同施肥方法、不同施肥期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灌浆特性、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钾肥施肥量对不同水稻品种分类的增产效果是不同的,中稻和晚熟品种的钾临界值比早熟品种高,粳稻品种钾临界值
当油脂进入都市污水处理厂(简称污水厂)之生物氧化单元时,油脂不仅会阻塞马达设备,更会包裹水中微生物,造成氧传效率不佳、微生物菌相死亡等问题,导致污水厂丧失净化水质功能.故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水中的油脂会被拦截并暂存于拦污除油槽设施中,待槽内废弃油脂堆积到一定数量时,再委托清运业者以槽车方式将废弃油脂抽除,并运送到掩埋场或焚化炉,以「掩埋」或「焚化」方式做为最终处理.但因「掩埋」或「焚化」处理费用甚
通过对常耕、免耕、稻草还田常耕和稻草还田免耕四种耕作方式下稻田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析,研究免耕下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结果表明:(1)免耕及稻草还田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层,并显著提高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常耕和稻草还田常耕处理下有机碳在耕层土壤的分布较均匀;(2)稻草还田免耕处理较常耕处理显著提高0~5cm和5~20cm土层土壤>2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0
表土剥离是保证耕地占补平衡、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恢复土地耕种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复垦区非常珍贵的资源.本文明确了表土剥离的概念,对表土剥离所包含的取土区表土剥离技术、堆放点表土保育技术、覆土区耕层再造技术进行了总结.将优质表土剥离出来是剥离技术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要尽量避免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表土的保育,是剥离技术的关键和重点,做好这一部分,才能保证接下来的土地复垦质量;耕层再造技术则是表土剥离
采用田间试验对水稻覆膜和传统淹水种植两种方式中,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水稻产量及其因子进行比较,研究覆膜对水稻产量变化情况和水稻增温保墒实际功效.结果表明为:覆膜对土壤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果.但在分蘖前期覆膜土壤增温效果好于分蘖中后期.在分蘖前期,白天覆膜土壤平均含水量(59.9%)比淹水处理(53.6%)提升11.8%.覆膜水稻产量(8620 kg·hm-2)比传统淹水小区水稻(7252 k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