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博物馆运营管理的几点思考

来源 :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是以学习、教育、文娱为目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是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文化资源.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模式运营管理,才能真正确保博物馆能够切实发挥实效.但是,现代博物馆在管理模式上还存在着些许问题,这就限制了博物馆无法真正发挥职能,降低了公众在博物馆所享受服务应有的满足感.因此,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公众,以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
其他文献
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笔者负责并全程参与了延边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工作,摸清了我州可移动文物的家底,解决了我州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不清、保管状况不明,一些博物馆文物账目混乱等问题,收获成果颇丰.本文针对普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016年8月10-18日,应日中友好协会爱知连和会的邀请,伪满皇宫博物院由赵继敏副院长为团长,宋绍红、宋陵宇一行三人访问团,赴日参加了第25届爱知县连合会“为了和平反对战争展”及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做了细菌战的主题演讲;跨国征集文物及收集大量的日本资料;同一批日本学者、日中友好协会、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朝日新闻社等机构建立了联系,确定了在历史资料、展览活动等方面的后续合作意向,所到之处
博物馆的服务由来已久,发挥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中的服务作用,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展览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和社区服务。
如今博物馆的公众服务不再局限于为参观群众提供讲解,而是延伸出诸多服务内容:为社会志愿者提供实践平台、为偏远山区孩子提供帮扶、为社会群体送去历史文化,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泛,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博物馆如何利用有限的工作人员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成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博物馆如何做好公众服务,提出几点认识.
经过三年的运行,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已经积累众多隐性知识的外显内容,对于新手讲解员的培训时间在逐渐缩短,将进一步优化培训和管理制度,并积极构建良好的人际网络,最终促进乐于分享的博物馆文化的形成。
遗骸保护作为辽源矿工墓文物保护的主体内容,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为此特与吉林大学合作,对矿工尸骸进行保护。尸骨保护项目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土体的防霉处理;土体的加固;土体的封护。第二阶段分为两个步骤:遗骸表面的胶脂附着物清理;遗骸表面的泥土附着物清理。第三阶段分为两个步骤:遗骸的加固和拼接;遗骸的防霉。
近年来,随着对人才发展战略认识的提高,各地博物馆也都相应地加强了人才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抓人才队伍建设,博物馆的人才队伍质量和结构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和改善。但从基层地县级博物馆的总体来看,其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如人意,总量不足、人才使用和培训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博物馆的更好发展。本文就从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角度对地县级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理念在博物馆建设和日常展览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尝试和运用,一些网上纪念馆和数字化纪念馆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一些有着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迅速发展壮大。这些地方博物馆是承载、保存并传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融人地域文化也将使一些特色展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并有助于博物馆的研究工作开展和深人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以辽源市为例,目前公办性质的较大规模的博物馆主要有东北
高校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机构主办,或与社会组织、个人合办,得到该馆所属高校认可并承担管理责任,系统收藏保护文物、标本为主体的学术型遗产,有固定陈列场所,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公益组织,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型博物馆的出现,使得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功能和职能能有更大的空间,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是在一步步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个高科技技术手段也帮助博物馆能更好地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文化多样性能更为丰富,也促进文化遗产能被“活态”保存与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