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来源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1916-1950简称地调所)在解放前总领和规划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中国的地质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调所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地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为新中国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地质学者。本文从地凋所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了其区调概况、在地质理论方面及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9210卫星数据网络组成高速非对称链路,在全国范围内组建INTRANET,并通过统一接口接入INTERNET.用户的请求信息可以通过VSAT网络,由INTERNET接口传送到INTERNET的服务器上,服务器的返回信息则通过PCVSAT单向高速广播网传送给用户
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广泛地应用于气象业务之中,但网络在安装后,一般为其默认配置,默认配置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网络的某些性能.事实上通过个性某些配置,可以大大地提高相关的网络性能.这里就如何通过个性配置以提高网络安全性和提高上网速率介绍二则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应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6.0(VFP6.0企业版),关系数据库理论,SQL数据查询语言,为地面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一个C/X方式的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32位微处理器强大的32位数据处理性能,多种可视化编程工具.面向对象编程,功能强、直观易用、支持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种种优势.数据库尽可能存储该站自建站起的几乎所有气象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由管理员负责
环渤海湾冀、津、辽六大盐场气象台预报降水业务专一,现代化建设落后于气象系统地方台,预报员技术、方法、手段,没有完全适应盐业气象发展的要求,和盐业生产要求降水预报定时、定量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本文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在加强盐业气象台设备建设的基础上,在预报员队伍素质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建立各个气象台预报员互相交流值班实习制度,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六个盐场气象台预报员整体预报水平。
丁文江是一位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多维"科学家说他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建者之一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地学界早已有共识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场"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作为科学派的主将却鲜为人知。笔者借此120周年纪念研讨会根据个人所掌握的部分史料作简要的介绍。
朱庭祜先生是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之一解放前从事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解放后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特别是为钱塘江流域的不利资源开发作了大量的工程地质工作。张学顼教授于解放实期末出于山东大学地质系现年逾八旬。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朱庭祜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了新安江水库(现称"千岛湖")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后长期在浙江地矿局担任技术领导工作。本文就朱庭祜先生和张学顼教授的生平事
本文简介了李四光和丁文江的相遇与相识的经过,论述了其二者之间的友谊,并阐述了丁文江对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
本文以图书馆为载体仅就丁文江对该馆的培植、在图书馆的主要活动以及1937年初在图书馆举办的纪念丁氏的活动作出梳理以此献给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
丁文江先生的家世材料向来极为稀缺。笔者是丁文江先生家乡的后辈在黄桥生活了数十年自幼对这位乡贤十分景仰故而对他的家世也倍加留意;近年来搜求到《绿野堂丁氏族谱》和《楷三房支谱》又走访了很多丁氏族人对丁文江的家世有了较多了解现将调查研究所得整理如次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