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revisited from a petroleum engineering viewpoint:impli

来源 :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as been conventionally investigat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field,principally by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apillary and buoyancy force within carrier beds and the seals.The best oil migration pathways are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the highly porous and permeable beds within a petroleum system.The best seals are norm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low permeable rocks.Oil migration in carrier beds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would require an unusually large driving force or oil column height and is thus rarely considered.
其他文献
陈国达1912年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城内五福里。1934年由广州市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1935年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毕业。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地质矿产、区域地质、地震、岩石学等研究。1945-1952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后历任长沙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曾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前身)。中国
文章列举国内外十位杰出地质人物进行探讨,分别介绍了其成长道路。这10位中外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之所以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地质大师或地层古生物大家,其成长道路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此文章对其做了简要总结。号召我国年青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尤其从事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人员,可以从上面十位地质大师成长道路以及他们所获得的成就中得到重要启迪,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开拓创新,为发展和推进我国地质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文章首先由一份会员名录得到启示,在此基础上对一份历届学会领导机构名录展开思考谈论,同时对几份会章进行了回顾,以期为中国地质学会更加符合“由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的原则,尽一份责任。
1975年至1985年孙大光领导中国地质工作期间,在“文革”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他就致力于地质工作的整顿和工作秩序的恢复。“文革”结束后,他又积极推动地质部门平反冤假错案,并解放了大批干部,促进了地质工作的迅速恢复;同时他又提出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地质工作指导思想。通过对外开放,孙大光意识到中国地质工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他为中国地质工作指明了现代化的方向,并推动了地质
文章首先讲述了矿床勘查史在地质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探索性与预测性和传承性与阶段性以及偶然性与必然性三个方面介绍了矿床勘查历程的特质,同时本文又介绍了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期沿着我国往昔研究地质调查历史和矿床勘查历史的道路,继续前进,勇攀高峰,将矿床勘查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着重讲述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地调工作的开展情况,从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大跃进时期三个阶段进行介绍,内容涉及地质机构建立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及特点、水文地质调查概况、海洋地质调查的开始,展现新中国地调工作的开始到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
孙鸿冰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学地质系培养的人才,文章详细介绍了孙鸿冰先生生平对水文地质工作的贡献,其亲自带队完成地质部开展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工作以及赴越南承担援外任务,担任越南地质总局的水文地质顾问专家等。
衡量我国老一代地质学家论著,应首推李四光先生的系统科学观。文章介绍了李四光先生提出的成生联系及构造型式、构造应力场与构造运动以及系统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等,他的学术思想是我国地质学界的瑰宝,应予珍惜,应以科学的、客观的态度认真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
中国致密砂岩气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山前构造带、斜坡带和盆地中心三个地区.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侏罗-白垩系砂岩、吐哈盆地山前带侏罗系砂岩、松辽盆地深层白垩系等地区致密砂岩储层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中国致密砂岩气储层划分上限标准为: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3μm2。根据致密气形成地质条件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断裂沟通远源两种类型;按气水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已有的1/20万重力资料、1/10万航磁资料,采用重磁数据处理新技术开展了盆地北部及中部基底构造特征的研究,依据已知的鄂尔多斯盆地岩石物性差异和已有的重磁数据空间分布范围,解译盆地边缘的断裂构造主要依靠1/20万重力资料;而解释结晶基底内部的基底断裂构造,主要依靠1/10万航磁资料。依据航磁反演的盆地结晶基底埋深及基底的起伏形态,重新划分了盆地基底的构造单元,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