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来源 :2006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feng11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1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有152例(72.04%)患者检出有颅内外血管病变,共累及病变血管180支,以颈动脉病变为主(53.33%),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7.78%)明显高于颅内动脉(32.22%).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分析NBCA和ONYX对不同Spetzler-Martin分级脑畸形血管团的栓塞率、术前症状改善情况、术后的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来对两种液态栓塞剂治疗脑AV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4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经过NBCA和ONYX栓塞治疗的50例脑AVM患者,分为NBCA组30例,ONYX组2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1-64岁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血管的病变临床较常见,根据本科的研究证实占77%,直接影响颅脑伤的预后,严重者可致死亡.临床医师已有所关注,但其发生机制,早期诊断,预防与治疗,以及对颅脑损伤疗效影响并未进行广泛探讨,本文对上述问题予以综述.首先明确颅脑损伤后的心血管病变是不是唯脑损伤所致,应该除外原有心脏病史.那么颅脑损伤后心电图和心肌酶均有显箸改变,神经介质的测定值升高等,尤其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供血不
目的:探讨自体颅骨瓣二期骨水泥镶嵌回植的手术方式对术后头颅外形的影响.方法:对75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手术后行颅骨缺损二次成形术,术后进行外观评价.结果:骨水泥镶嵌后其头颅外观明显好于不使用骨水泥镶嵌者.结论:自体颅骨瓣是修复颅骨缺损最理想的材料;骨水泥镶嵌修复颅骨钻孔及部分缺损,塑性容易、固定牢靠,术后外形美观.
作者就近十年来有关脑损伤脑温颅内压监测的研究进行综述,着重阐述重型颅脑损伤脑温颅内压变化的病理生理改变,亚低温治疗方法,监测项目及其意义,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测对预后的影响及低温治疗的机理.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是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继发性损伤,是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出并在硬膜下间隙聚集而成.其发病率约为颅脑损伤的1.16%.本院自1998年至2003年共收治硬膜下积液90例,仅一例行手术治疗,且失败,现结合相关文献,作一详细分析.
目的:研究TRAIL受体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比较雌二醇单独及其联合rhsTRAIL诱导Jurkat、K-562及HL-60细胞株凋亡之间的差异.方法:(1)应用RT-PCR方法检测76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以及25例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RAIL受体的表达;(2)雌二醇、rhsTRAIL及两者联合处理Jurkat细胞、K-562细胞和HL-60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用R
目的:研究壳聚糖纳米颗粒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的转染能力.方法:用亚硝酸钠降解壳聚糖的方法制得低分子量壳聚糖,用zeta电位仪测定粒径、多分散度、zeta电位,并使用乌式粘度计法测定其分子量,通过静电吸附复合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IRES-eGFP(报告基因),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载体与DNA结合能力,用体外和体内基因转染实验,评价纳米颗粒的转染能力.结果:制得的壳聚糖粒径在200~600 nm之间
根据鸟氨酸脱羧酶(ODC)的催化反应结果及其抑制剂作用特性,并利用先前分离筛选得到的2株ODC生产菌株作为酶源母本,设计了一种高效、经济性的ODC抑制剂生产菌株的筛选模板,并以此作为初筛手段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快速分离产生较高ODC抑制性物质的微生物菌种.研究发现适量浓度的鸟氨酸结构类似物对产抑制剂菌株的分离十分有效,而对于分离得到的136株细菌进行一系列初筛以及ODC酶活测定、实际比较抑制作用效果
卒中单元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而基层医院面对脑血管病高发病率的广大农村,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基层医院在以自己的方式实践卒中单元:强调基层现有条件为基础,制定切实适合基层医院条件的临床诊治指南;强调中医药治疗手段介入;强调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应是病人全程即发病后的终生规范化管理.
本文对脑出血所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进行了分析,从临床研究方面、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