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374万人,占总人口10.47%,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60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占比8.54%的少数民族人口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年龄结构要比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轻.但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例达到10.50%,超过国际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的老龄化标准,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整体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因此,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研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利用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在结构、民族差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现状特点进行系统地分析。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引起重视;认识其结构、族际差异性、空间差异性是积极、科学应对老龄化的基本前提;在应对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应关注部分民族、农村、边境、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影响这一主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中,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多数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和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角度探讨人口对劳动力供给单方面的负效应.然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劳动供给方面表层的总量数据.如果停留在对现状和未来的简单分析与直观判断,那将忽略某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专门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的供给需求面纳入到一个统一
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这是由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工业化战略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面向国际市场凭借自己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与之相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呈现逆差,反而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挤压。导致两者出现反差的深层次因素是中国的人口结构。一方面,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总量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步加快,老年人口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0.5%.据估算,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将在2020年达到17.8%,2025年更将达到21%(任强、侯大道,20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
大规模的劳动力城乡迁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显现的特征.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国的迁移劳动力已达到2.77亿人(国家统计局,2016).伴随着劳动力迁移规模的扩大,近年米中国离婚率加速上升.在1985~2013年的27年时间中,粗离婚率从0.55‰上升到2.57‰;离婚人数也从1985年的45.79万对上升到2013年的350万对,升高了7.6倍.厘清劳动力迁移过程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不仅可
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0.47%,分别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2.89%和1.60%.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西方的研究较早关注了健康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系,国内的相关研究同样发现,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经济、社区照顾、居住条件等其他因
中国传统的以配偶和子女为主的家庭照料方式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受到侵蚀和弱化已成为客观的社会现实,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老年人照料会更加复杂多元,一些老年人可能变得无人照料,还有一些可能需要或会寻求正式照料服务的帮助和补充.一方面,女性就业增加提高了老年人家庭照料的机会成本,人口流动加速减少了老年人可以利用的家庭照料资源;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自由、独立生活的追求不断影响着代际双方的照料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医疗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在飞速增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呈现出高龄化的态势,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群体超过10%.庞大的高龄群体给我国老龄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确保高龄老人"健康老化"(Healthy Ageing)是当前我国高龄事业发展的重点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省份也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其地域内高龄群体呈现出健康状况的非均衡分布,从而产生了高龄群体健康
在人口转型和流行病学转变的共同推动下,慢性病代替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成为了当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类型.慢性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多重负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的疾病特征使得人们一旦患病就会遭受健康的不可逆转性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其治疗的长期性令个人、家庭和社会背负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其发病年龄由老年人向中年人群体的转移,使国家蒙受了劳动力人口的损失.慢性病已在世界范围
近几十年来,出现许多旨在影响或评估那些以这样或那样方式影响家庭的家庭政策和项目的研究.一些研究描述了政策如何实施和政策对目标人群的显要效果,而其他一些研究则收集相关信息来制定新的政策或项目,笔者将对这些进行简要回顾和比较,然后,为其发展和应用提出一些理论基础.笔者对上述总结概括为:家庭评估研究(family evaluation research )、家庭影响分析(family impact an
中国的性别失衡现象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国家和地方治理活动的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整体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性别失衡的累积效应正在逐渐形成,性别失衡的后果正在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点.性别失衡后果不仅会造成宏观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微观个体形成影响.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落脚点,性别失衡后果很可能在家庭层面对个人生活与发展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关注性别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