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诱导人成骨肉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诱导人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作用于MG-63细胞,用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urvivinmRNA的表达.结果: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能明显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并呈显著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率最高可达到(68.56±5.21)%.
其他文献
Weinvestigatedthefeasibilityoftheintra-articularinjectionofresveratrolforpreventingtheprogressionofexistingcartilagedegenerationinamousemodelofosteoarthritis(OA).
目的:观察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肌肉海绵状血管瘤致重度僵硬性马蹄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下肢肌肉海绵状血管瘤致马蹄足畸形患者8例,年龄13岁至36岁,平均年龄18岁,男5例,女3例,共8足,其中7例患者曾行血管瘤切除术及局部注射化疗药物,3例伴疼痛,6例伴膝关节屈曲畸形,均为僵硬性畸形,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仅行穿针安装Ilizarov环形外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7月一2014年12月期间的277例7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全部病例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有无并发症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成全髋置换组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比。
目的:观察不同疼痛管理对TKA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镇痛作用及早中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术前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年龄40~78岁,性别不限,术前ASA分级Ⅰ~Ⅱ级.根据康复期镇痛方法不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生理盐水组(NS组,n=40):术后3天内采用股神经周围置管0.2%罗哌卡因连续镇痛,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于康复运动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超声雾化和氧气驱动雾化两种雾化吸入方式的临床效果,为防治颈椎前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提供最佳雾化方式。方法:收集实施颈椎前路手术后围手术期的患者50例,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随机分为超声雾化吸入组(n=25)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n=25)两组,实施相应的雾化吸入气道湿化护理。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磨锉深度对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研究了本院从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的100例因股骨头坏死需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4岁至79岁,平均年龄55.9岁.
目的:探讨MRI显示的骨髓水肿与疼痛、分期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对骨髓水肿在股骨头坏死中临床意义的认识并为中医的瘀滞理论辩证NONFH提供客观的现代影像学依据。方法:对NONFH患者97例166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通过对NONFH患者MRI显示的骨髓水肿与疼痛、分期进行分级并分析比较。
目的:随着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及截骨内固定术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PHP钢板的临床应用,伤口的微创皮内缝合处理及外固定支具的改进,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该组患儿进行相应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结护理经验。
会议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ULTRA-Braid缝线平面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关节镜下16例采用ULTRA-Braid缝线平面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术后X线及CT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Lachman试验评价前交叉韧带稳定性,Lysho
目的:探讨影响NONFH患者微创打压、支撑植骨术疗效的因素。方法:通过总结2004年2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关节专科行打压、支撑植骨术治疗NONFH的疗效。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若干因素,如塌陷纠正效果、坏死区大小、坏死部位、术前分期、骨髓水肿有无及术后负重时间等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