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雷达信号处理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为例

来源 :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0364jil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强军步伐的快速推进,军队深化改革亟须创新型人才.军校工科研究生作为军队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其培养质量决定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未来.以雷达信号处理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为例,结合MOOC和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初步探索了军校工科研究生专业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分别从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创新实践三个阶段给出了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通过雷达信号处理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验证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军校工科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实践中的可行性,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为军校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与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腔式吸热器吸热面为膜式壁面,膜式壁面温度梯度及约束造成蒸发管热应力的存在,太阳能的间歇性决定了腔式吸热器每天都要经历启动及停止过程,进而导致蒸发管承受热应力循环载荷,在此循环载荷的作用下,蒸发管会出现裂纹进而失效.本文提出一种计算腔式吸热器膜式壁蒸发管在稳态运行时热应力及其对使用寿命影响的间接方法,该方法先耦合腔式吸热器光热转换过程得到膜式壁面蒸发管换热条件,将此换热条件施加到蒸发管得到温度分布,
本文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针对某石化厂已服役22年的超高压反应管进行极限压力与爆破压力分析,同时探讨了反应管不同抗拉强度对其爆破压力的影响.最后对在役超高压反应管试件进行爆破试验,测定其极限承载能力,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
舞钢通过长时间对Cr-Mo钢的基础性研究,通过采用"电炉+炉外"精炼的方式冶炼出P含量不超过0.005%的14Cr1MoR钢;采用"控轧+热处理"的生产方式成功生产出151mm临氢14Cr1MoR钢板交货态、最小模焊态、最大模焊态的力学性能均满足技术条件要求,且有充足的富裕量.
在宝钢工业产线试制了114mm厚Mn-Mo-Ni合金钢,并对其室温拉伸、高温拉伸、冲击、韧脆转变温度、Z向性能、参考无塑性转变温度、厚度截面硬等各项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宝钢开发并工业试制的114mm厚Mn-Mo-Ni钢板,兼具高强度和良好的低温韧性,并且在钢板的厚度截面上性能均匀一致,符合ASEM规范SA533B钢板和RCCM规范16MND5/18MND5钢板的技术要求,可以满足核电承
大小孔折流板是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折流板,波纹管具有传热强化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由大小孔折流板和波纹管构建的换热器具有良好综合性能.本文采用Fluent流体分析软件对此结构换热器进行流体流动和传热数值模拟,重点探讨不同大小孔折流板结构和位置对换热器传热效率和压力降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有缺口折流板,无缺口折流板的壳程压力降和传热系数都显著提高;随着折流板大孔直径增加,壳程压力明显降低,但传热系数也有所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公布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更是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博士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端,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任务中居于核心和关键的位置.结合天津大学新一轮博士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培养目标、工作理念和具体措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科博士生培养的改革创新.
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十分重要的任务.针对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过程,从课程的教学方法、文献阅读与科技写作、导师的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以期寻求提高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生的创业胜任素质培育与开发正在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创业胜任素质形成与开发过程具有校园与职业社会的双重嵌入性,引入嵌入性视角拓展了从高校角度解决研究生创业胜任素质培养问题的局限性.运用校园与职业一体化嵌入维度考察研究生创业胜任素质提升路径的分析结果显示,有利于提升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了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总结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氛围还有待提升、与国际化要求还存在差距、教育内容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四方个面的问题,梳理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通过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培养体系、导师队伍国际化、建立国际
分析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科学科发展与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各学科之间缺乏协同创新等问题.在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坚持特色发展,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打破学科间障碍、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建立平台和机制、鼓励学科间协同创新,健全完善学科建设各项机制等一系列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