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改造策略

来源 :2012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建筑改造和城市雨水问题是城市快速发展中必须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既有建筑改造时合理地采纳现代雨水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不仅是改善既有建筑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城市水涝、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分析既有建筑与城市雨水问题的联系和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实施雨水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低影响开发理念及一些相关技术措施,分析既有建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改造策略,结合案例分析既有建筑改造实施雨水管理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并对未来既有建筑雨水系统的改造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私人小轿车已经成为老百姓谈论消费的热点话题,并进入了人民的家庭。随着私家车在迅速普及,修筑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既有居住区,由于对停车问题的估计不足,所产生的停车问题对居住区环境及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解决既有居住区私家车停放问题、建立人车和谐的居住环境,是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既有居住区停车需求影响因
十一五末期,为使市场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国家高度重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高度重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因此拿出巨资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节能改造项目。虽然支持性的政策法规齐全,到位,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度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在支持政策方面应有别于工业节能改造和交通节能改造。根据多年的项目实施经验,在分析现有国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影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瓶颈问题,希望国家能制
本文笔者结合近几年来代理的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例,主要从法律基础和法律实务的角度,简述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特点、订立的形式、主要合同条款,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剖析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建设工程承包人即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法律风险,进而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本文概述了中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分析了吉林省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的面临的任务艰巨,量大面广等问题及改造的有利条件,并以长春市为例,探讨了采取“合同节能管理”做好吉林省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的社会及经济利益。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量大,面广,任重道远。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改造国家已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是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市场化模式运作。为此国家出巨资打造节能服务产业,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吉林省有条件转化成节能服务产业的公司较多,十一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完成的最好,已成功地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做了大量工程,特别于2010年又开展了三年期至少1500万平方米的“暖房子工程”工作,
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某医院建筑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室内应用效果和系统性能测试,分析了其节能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及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我国目前在既有建筑改造、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及措施,为相关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文章就“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通过此项目的实施,突出绿色建筑的适宜性、突出工程建设的示范作用、突出项目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旨在建立完善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和产品体系,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民生提供科技引领和技术支
德一建科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防水系统,结合了欧洲先进技术和中国本土优质辅料,顺应建筑节能、减碳和城市建筑色彩靓丽这两大趋势而研发的,它是创造性的将保温、防火和装饰三大功能集于一身。采用先进设备、工厂化进行生产,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彻底消除了大量传统建筑通病,也消除了环境、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职业素质的多重影响,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保证了建筑外观的高档装饰效果,突显出建筑外观的
评价一项改造工程,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各项指标综合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数据性的提高、优化甚至改变。在各种评价指标里没有关于设计师情感增值的量化,但又恰恰是设计师的思考、理解、表达、实施从而达到了最终良好的改造效果。因此,笔者希望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通过设计师的“情感增值”让既有建筑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对于城市社区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技术研究是关系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现阶段缺乏系统性的低碳生态建设领域的公众认知情况研究和定量化的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针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方法和技术,进行低碳生态城建设技术公众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于低碳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规划技术的差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