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钛晶须载体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介孔氧化钛晶须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MoO3/TiO2晶须加氢脱硫催化剂.利用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且在中压微反-活性评价装置考察了催化剂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及催化剂加氢脱硫稳定性.XRD结果表明,介孔氧化钛晶须载体为纯锐钛矿相,MoO3在TiO2晶须载体上分散均匀.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未经预硫化的MoO3/TiO2晶须催化剂直接用于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在反应温度290~300℃、氢分压2.0MPa、氢油比600、体积空速2.0~4.0的条件下,二苯并噻吩的转化率接近100%,且在一定条件下,运行1000h后没有失活现象.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紫外以80%的致死量对对数生长期斜生栅藻进行诱变处理,再在20%的CO2条件下进行富集培养,最后利用平板进行分离和筛选。结果表明,与原始出发藻株相比,紫外诱变筛选的微藻生长速率及光合速率都有明显提高,CO2固定效率也有所提高。
本工作对利用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以达到CO2的减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斜生栅藻具有最高的CO2耐受能力同时具有很好的CO2固定效率。该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耐受空气中浓度高达25%的CO2在20%的高CO2浓度下也可以获得不错的生长速率。在合理的光照、通气率等条件下,可以使CO2的固定效率达到80%左右。这表明该类藻类可以用来进行CO2的减排。
本文将对利用微藻技术固定CO2以达到CO2的减排进行归纳与分析。介绍了目前用于减少CO2排放的主要途径途径和研究方面。
本论文提出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用于微生物固定化培养的研究,以啤酒酵母BY4741为模型,重点考察乳化/内部凝胶化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液体石蜡、表面活性剂、清洗过程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很小,冰乙酸用量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内部凝胶化的原理入手,通过工艺改进及优化,建立了既保证凝胶微球产率又满足微生物存活率要求的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流程。考察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固定化培养过程中啤酒酵母
本文将AC微囊引入非水相中微生物发酵生产有机醇的过程,通过考察有机溶剂对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活性的影响,以筛选出一种能够较大程度保持微生物活性的非水相溶剂。结果表明:海藻酸钙胶珠培养前后粒径基本无变化,AC微胶囊的粒径在纯有机溶剂中减小,在有机溶剂-水的两相体系中增大;纯有机溶剂对胶珠和微胶囊的球形度破坏比有机溶剂-水的两相体系要大,且AC微胶囊的球形度要比海藻酸钙胶珠球形度保持的好;AC微胶囊的强度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以及高效凝胶排阻层析法,对CAB在不同pH下变性去折叠中的集聚体以及集聚体沉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pH4.0-5.0处的中间体是可溶的;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pH4.0-5.0处的中间体通过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集聚体沉淀。
本文通过简单的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溶剂热合成了氧化铈纳米空心球。合成的产物经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氮气吸附-脱附(BET)表征。通过TEM照片显示空心球的直径为150纳米;BET实验表明合成的空心球的比表面积为83.2 m2/g。此外本文还对氧化铈纳米空心球的合成机理做了可能的假设。
本文在间歇搅拌釜反应器中考察了不同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对醋酸甲酯水解效果的影响,确定Amberlyst 35wet阳离子交换树脂为水解催化剂。建立了催化精馏实验装置,反应段采用捆扎包装填方式,并考察了塔结构、进料水酯比Rm、回流进料比Rf及空速S对催化精馏效果的影响,得到的较佳催化精馏水解工艺为:醋酸甲酯从反应段底部进料,水从反应段顶部进料,催化剂装填高度100cm,提馏段7块塔板,空速为0
本工作通过在催化剂表面引入稀土助剂La2O3和CeO2,有效地改变了催化剂中Au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剂活性,同时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并和催化剂的活性结果相互关联。结果说明稀土助剂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对催化剂的氧TPD以及原位红外结果进一步表明,稀土助剂不仅为结构助剂,还可以有效地解离吸附氧分子形成氧原子,从而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同时在催化剂表面还形成第二活性位,也进一步提高
利用非插入式的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在直径90mm外循环鼓泡塔反应器内考察系统操作条件、流体性质等因素对外循环鼓泡塔中平均气含率的影响,以及气含率的轴、径向分布。根据时间顺序的可视图像,给出不同操作条件下气液流动结构,以及气泡群的运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气含率在径向分布上呈正态分布,当表观气速较小时,上升管中气含率分布均匀,而表观气速较大时,上升管中心的气含率远大于塔壁附近,并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气含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