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稻飞虱大发生与低空环流特征耦合分析

来源 :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07年江苏稻飞虱和天气背景(700hPa和850hPa流场、温度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江苏稻飞虱大发生时段的低空环流特征,从而探讨了江苏稻飞虱大发生的平均环流背景和风速分布.影响2007年江苏稻飞虱大发生环流形势主要两类:一是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有明显的西南低空急流存在,二是由于北上或西进热带气旋外围而产生东北气流.700hPa和850hPa上西南气流的大风速范围对2007年稻飞虱北迁区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50hPa上气旋外围大风区影响范围对2007年稻飞虱的回迁具有较好的关系。
其他文献
通过人工气候箱试验,证实了棉花障碍型冷害的存在.其主要影响因子有:最低温度、土壤湿度、棉花发育期等;主要发生于棉花花铃期,最低气温9-11.5℃都可以形成冷害.土壤湿度大危害重,光照条件也有一定影响.
按干旱发生的时期不同,将镇江市汛期干旱分为初夏干旱、夏秋干旱和汛期连旱三类,并将旱期结束天气形势转折分为入梅型、台风影响型和冷锋、切变型三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旱期天气形势特征和旱期结束天气形势转折特征.从干旱气象服务的实践需要出发,提出了对干旱实施动态监测的若干方法,包括预警期设置、预警期监测、预警意见发布、警报发布、转折形势预测和警报解除等。以2001年两例干旱为例,讨论了干旱动态监测方法的应用
我国南方早稻在抽穗期正逢雨季,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为确定不同的洪涝程度对早稻产量及产量结构因素的影响, 2007年在江西、湖南、湖北三地进行洪涝试验.通过减产百分率进行灾害水平鉴定,得出水淹1/2处3天、4天、5天为轻度影响,水淹2,3处3天、4天、5天,水淹4/5处3天、4天、5天受洪涝影响程度均为重度影响.
晚稻孕穗普遍期开始,根据干旱天数的不同分为5种旱害试验方法,研究杂交晚稻在旱害处理后产量结构表现,通过对试验样本产量与大田产量比较,综合减产百分率及土壤湿度鉴定灾害程度结果,得出自水稻土壤上方无水层开始,连续干旱10天开始出现重度干旱.
综合考虑水分亏缺量,持续时间、作物水分敏感度等几个因素,建立了农业旱灾综合评估指数.应用小波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冬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生育期不同时段旱灾指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农业旱灾的演变趋势做了初步的探讨和评估,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通过对棉盲蝽资料与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与统计分析,建立了棉盲蝽害气象等级长期与中短期预报模式,并对预报模式进行了同一农业气候区的多站应用试验.
分析了天水市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45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90年代为近50年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土壤蒸散发加大.90年代土壤含水量最少,水分亏缺最为严重,春早、春末初夏早、伏旱出现几率最多.根据45年来干旱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影响,引进影响系数,对主要夏
试验表明,充足底墒水、深耕、药剂拌种、秸秆翻压还田、秸秆覆盖、有限灌溉、喷施多功能防旱剂和防御小麦干热风制剂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干旱风险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作物生长前期土壤水分的积累,促进后期植株蒸腾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使土壤水分从物理过程向生理过程、从无效消耗向有效支出转化.覆盖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喷施多功能防早剂具有明显的促生抗旱作用,可增大气孔阻力,减少蒸腾,从而使耗水
利用抗旱剂FA旱地龙在山西省万荣县对冬小麦叶面进行喷施抗旱研究,讨论了施用FA旱地龙后对冬小麦关键发育期、千粒重、密度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施用FA旱地龙后,抗旱增产效果明显,两年里试验和推广田的增产都在10%以上,在严重干旱的2005年的大田推广中,个别地块增产幅度超过了20%,试验地块理论产量的增产幅度最大达到了38%,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7年12月下旬,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蔬菜普遍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病害频发,出现大面积烂苗、死苗、落果、霉果、烂果等现象,导致蔬菜大幅度减产,经济损失严重.灾情发生的主要气象环境因素为:长期高湿、寡照、低温.而两次持续大雾天气的发生是导致长期高湿、寡照、低温的主要原因.连续大雾天气是在高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冷高压东南部的稳定形势下形成.前期低层偏南气流持续输送水汽和水汽通量的辐合为持续大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