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博士后发展政策的实证分析--以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的实施为例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研究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_wsx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士后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证层面研究博士后发展政策,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为例,通过政策分析来探究博士后发展政策是如何被实施,以及在内外环境变化中是如何被修正与重构的,以期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为解决当前中国博士后管理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其他文献
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是一种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最佳方式,企业博士后制度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也为流动站所在学科创新团队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中南大学招收企业博士后的相关经验,提出做好企业博士后培养工作的"三个机制",即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导向,优化选人机制、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优化育人机制、以激发创新能力为根本,优化待人机制.
本文针对"流动站和工作站联合招收制度是否需要坚持"这一问题,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对4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5位联合招收博士后及10位流动站合作导师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工作站、博士后和合作导师支持联合招收制度,认为此制度拓展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吸纳和留住了人才.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联合招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
博士后质量是博士后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中国博士后制度创新30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方面所采取的分类管理、提升待遇,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加强博士后国际化建设,完善博士后管理体系等探索性措施.
中国博士后基金在培养促进博士后科研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农林高校博士后、博士后基金的获批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全国高校排名以及教育部学科排名,研究农林高校博士后基金的发展趋势、学校分布、学科分布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质量人才——博士后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从博士后教育途径出发,认为构建系统化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和合理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及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当前博士后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并指出博士后管理制度的根本在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同步发展,管理制度的精髓在于取长补短、不断学习.而博士后的评价机制的核心应是"以质为主",避免对博士后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进行过多的"以量为主"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博士后评估制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指标体系.但从近些年博士后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看,当前评估制度的指标体系在设计思路、具体落实、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问题.本文尝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完善博士后评估制度给出一些思考.
合作导师和博士后是博士后培养的直接相关方,合作导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博士后课题的选题、申报、研究展开、成果形成的全过程,进而直接影响到博士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总体研究风格的确定.因此,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博士后的培养质量.本文参照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角色定位、权利和义务的划定、加强交流等方面重思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关系问题,就改善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相处与合作给出自己的建议.
中国博士后制度已经实施30年,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当下社会经济环境下,博士后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客观要求如何评价博士后制度,以此作为继续推进博士后制度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博士后制度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继而,回顾和评价了博士后制度评价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有效性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博士后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博士后制度绩效评估的几个基本原则.
博士后制度建立30年来,随着人才高消费的降温和博士后规模的大幅扩大,博士后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博士后出现就业问题的因素包括博士后自身内在因素、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因素和博士后培养体制因素.博士后就业问题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学校博管办和就业部门的积极有效引导,还需要博士后提高就业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宽博士后的就业途径:国家主管部门出台就业政策,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
中山大学将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中去考虑,紧密与学校出台的专职科研人员管理办法相结合,制定具有博士后特色的、多种经费来源的博士后人员年薪制收入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