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一次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分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日本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分析了发生在泰安地区的一次初春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分析发现:地面倒槽东移缓慢,较长的降水时间是形成这次强降水的关键,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是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
其他文献
笔者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AGRIS数据库1990-2005年GIS研究文献的动态变化,探讨GIS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状况,为专业人员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提供线索。
本文简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存在的关于规模、资金、土地经营体制及利益机制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加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动力支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
本文克隆来自大肠杆菌JM109的磷酸丝氨酸转氨酶基因,通过质粒载体在L一丝氨酸产生菌——Brevibacterium flavum C-11中实现了磷酸丝氨酸转氨酶的超量表达。Brevibacterium flavum C-11本身就是L一丝氨酸产生菌,已用于生产。转化后的菌株磷酸丝氨酸转氨酶的活力提高了57.1%, L-丝氨酸产率提高了16.7%。通过实验发现,提高菌株的磷酸丝氨酸转氨酶的活力确
通过对延安市2006年8月1日12时到2日19时区域性强雹暴天气分析,产生区域强性雹暴的有利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延安DPL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这次多单体雹暴以及超单体形成、发展、消亡的各种参数变化特征,以及中等切变环境场形成多单体雹暴与超单体风暴结构特征。
2003年8月27~30日,陕南地区连续出现6个MCSs,甘肃、陕西、四川交界之处多次遭受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的袭击,局地出现特大暴雨,造成山洪爆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灾害和损失。本文即以这次过程为例,仔细考察了这次过程的地球同步卫星红外云图,通过对6个MCSs各发展阶段云图特征的分析,发现:MCS普遍具有夜发性,但也有个别在昼间发展、成熟,这主要与受天气系统的影响有关;MCS的发展强度和所受的
利用闪电定位每分钟的实测资料、加密雨量站每分钟的雨量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07年7月29日~30日,山西南部产生的特大暴雨的地闪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地闪出现在500hPa的5840gpm与5880gpm之间的区域,地闪密集区位于低空急流左侧3个经距内、700hPa暖切变南侧2-3个纬距内,地闪密集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和1个MCC是导致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对流
利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MM5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5年12月4日冷涡造成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雷达图像特征、冷空气影响时的急流特征和沿雷达强回波带的动力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冬季强冷空气爆发南下,低涡携带冷空气影响山东半岛时,在渤海形成一降雪回波带伸向山东半岛,PPI径向速度图上可清楚分析出低层急流和中尺度对流的辐合、辐散,水平风的垂直廓线(vwp)产品反映暴雪发生时风的垂直切
利用micaps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07年3月4日由温带气旋诱发的渤海湾风暴潮个例。分析表明:温带气旋的移动、加强诱发了地面低压的产生、增强,使渤海湾存在持续的向岸大风,产生了很强的风应力和风生洋流,是产生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力。再加上正值天文大潮,二者相互叠加直接导致了风暴潮的产生。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以下简称ECMWF)发布的数值预报产品,将其二次开发,利用其1-5天的预报结果,依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预报时效集成,以制作西北太平洋风场集成预报系统。结果显示,该集成预报系统比ECMWF的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
本文对2007年3月4日~5日发生在渤海及山东北部沿岸的一次强风暴潮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利川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RAPES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温带气旋产生的强而持久的向岸大风是引发此次强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是强风暴潮的发生直接原因;GRAPES模式较好的模拟出了本次风暴潮过程的气压场和风场特征。其中,气压场中,较好的模拟出了温带气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