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组织巨噬细胞微环境及功能表型调节作用的研究

来源 :2015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up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肺组织巨噬细胞微环境及其重要功能表型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有烟艾灸组、无烟艾灸组,采用抗原免疫结合局部化学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有烟艾灸组、无烟艾灸组分别给予大鼠双侧天枢穴艾绒艾条、无烟艾条温和灸治疗,20min/次,1次/天,共8天.实验结束,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观察肺组织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分化关键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3的含量,运用WB法观察肺组织中巨噬细胞分化重要功能表型蛋白CD86、CD163的表达.结果:H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结肠大体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组织病变有所改善,表现为溃疡修复、炎症减轻,两组大鼠结肠大体及组织学评分降低(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分化关键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表现为IFN-γ、TNF-α含量增加(P<0.05),IL-4、IL-13含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无烟艾灸组比较,艾烟艾灸组大鼠肺组织中IL-4、IL-13含量明显升高,IFN-γ、TNF-α含量相对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烟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巨噬细胞重要功能表型蛋白CD86表达增加(P<0.05),CD163表达降低(P<0.05),表明肺组织中巨噬细胞处于激活状态,与模型组、无烟艾灸组比较,艾烟艾灸组大鼠肺组织中CD86表达显著降低,CD163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烟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艾灸具有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修复,调节肺组织中巨噬细胞重要功能表型蛋白CD163及巨噬细胞分化关键细胞因子IL-4/IL-13表达,抑制功能活化表型蛋白CD86及相应细胞因子IFN-γ/TNF-α分泌作用.艾灸可能通过调控肺组织微环境中分化关键细胞因子分泌,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异常活化,参与了其缓解结肠炎症与损伤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32 例小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足拇趾趾腹皮瓣9 例,静脉皮瓣7 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9 例,骨间背动脉皮支皮瓣4 例,足底内侧皮瓣3 例,修复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经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术后妥善安置肢体位置,严密观察记录移植皮瓣的血液循环,加强用药护理及基础护理。
目的 比较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上臂外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前臂皮瓣修复舌和口底肿瘤切除手术后缺损的效果.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研究共纳入76 例患者(47男,29 女,平均年龄58.8 岁,38-73 岁).其中有19 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20 例上臂外侧皮瓣,14 例股前外侧皮瓣和23 例前臂皮瓣,分别修复舌或口底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皮瓣大小不等,从5×6cm 到8×11cm 大小;吻合用放
会议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对大鼠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和足背肿胀程度以及皮肤组织中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验证将穴位注射药物和电脉冲刺激结合在一起完成的新型电针治疗仪的消炎镇痛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control),炎性痛模型组(CFA),电针+穴位注射组(EA+PI),穴位注射型电针治疗仪组(EAPI),每组各8只.除control组外,全部采用足背注射完全弗氏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艾灸组大鼠采用双侧海马立体定向注射聚集态A β 25-35制作A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在艾灸组大鼠的"肾俞"、"足三里"与"百会"穴上方2~3cm处施予温和灸治疗.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内关"+"心俞"组(针刺观察组)、针刺"太渊"+"肺俞"组(针刺对照组),每组1 5只,针刺观察组选取"内关"和"心俞"穴进行电针刺激,刺激电流1mA,频率为2 Hz,每次刺激20min,1次/d,共3d.
目的:本课题以MCAO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VEGF/Flt-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干预机制。方法:将12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按术后3、6、12、24小时、3天、7天、12天各分为七个时相组,每时相各8只。各组造模后,电针组依时相进行电针人中穴的治疗。各组大鼠依时间段处死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
目的:研究不同电针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脊髓内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C(TrkC)表达的影响,探讨NT-3、Trk C在实验性脊髓损伤发病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不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脉冲电针组及音乐电针组4个组别,每组12只,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模型.两组电针组选取"大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急性脊髓损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变化来探讨夹脊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疗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夹脊电针干预组、夹脊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干预组、抑制剂组.采用美国NYU脊椎冲击损伤仪撞击大鼠T9-T10段脊髓,使该段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分别在7、14、28天时进行BBB评分后处死取材.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两项技术检测各组各时间点损伤段
目的:在治疗胃运动功能紊乱中,腧穴配伍的使用频率往往高于单穴.本研究通过在麻醉大鼠手针刺激不同腧穴配伍,观察针刺对胃运动及自主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正常SD大鼠及STZ诱导的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经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后,通过水气球及铂金丝双钩电极记录其胃运动及膈下迷走神经腹侧支、腹腔神经节节后纤维胃分支的放电活动.刺激方式采用手针平补平泻,捻转频率2Hz.选取的腧穴配伍包括中脘+足三里
目的:探讨毫针基本力学刺激对SD大鼠穴区筋膜结缔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活性的影响,为腧穴接受毫针基本力学刺激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证据.方法:1、以SPF清洁级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细针刺激组(36号毫针)、中针刺激组(30号毫针)、粗针刺激组(26号毫针),在大鼠"中脘穴"区沿正中线(任脉)平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刺激,每天治疗1次,治疗3天.2、在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