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降雹性天气过程的风廓线资料分析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咸宁市黑山观测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对该市2010年4月12日降雹过程的[什么]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降雹整个阶段,存在动量下传的现象,降水发生时,动量下传现象比降水发生前明显,且降雹过程中动量下传速度相对较快;2)降水对风廓线雷达探测得到的垂直速度影响很大,当降雹强度相对降水更强时,降雹对垂直速度影响更大,当降水相对于降雹强度更强时,降水对垂直速度影响更大,降雹和降雨拖曳作用产生的惯性对垂直速度有重要影响;3)风廓线雷达早于天气图获知冷空气入侵时间,并能清楚地分析出冷暖平流的分布形势;在此过程中,风的不连续线先随时增高,然后稳定在一定高度层.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美国环保局开发的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对珠三角地区一次热带低气压引起的光化学高臭氧污染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控制试验取得良好模拟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前体物排放量的增减敏感性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在不同的一次污染物排放情景下,对珠三角地区低层臭氧峰值的强度、出现时间、出现位置等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区域内低层臭氧峰值与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lati
由于气象部门监测和预报的气温是百叶箱内的温度,造成与室外裸露的气温差别较大,特别在夏季和水泥面上的温度相差更为明显,常使人误解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是否准确?为使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适用性,利用三年的百叶箱内温度与水泥露面温度的对比观测实验,开展了水泥露点温度预报研究.通过对南平的气候特点分析,利用2006-2007年完整的二年对比观测资料做为建立预报方程,把水泥露面温度的预报
运用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在台风"鹦鹉"外围下沉气流影响下深圳城市、山地和丘陵小气候区的温度、相对湿度和舒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小气候区夜间最低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日较差减小,丘陵减小最明显,其次是山地,城市变化不明显;各小气候区最小相对湿度增大,而最大相对湿度减小,山地相对湿度受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城市第三;丘陵舒适度受台风下沉气流影响最大,"炎热"和"较热"频次明显增多,但是"酷热"
本文根据1950-2009年高雄市各季及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和R/S分析法,分析了近60年来高雄市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对其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年及各季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近60年来均呈上升趋势,未来将继续升高.平均最高气温在冬季变化不大,年及其他3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升高趋势明显;未来年及各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保持不变.年及夏半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冬
利用柳州市1951~2008年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8年柳州市汛期(4-9月)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柳州市汛期降水主要呈波动性变化,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前汛期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近58年约增加了87mm,后汛期雨量则总体呈下降趋势,近58年约减少了89mm,因此前汛期有变涝趋势,后汛期有变旱趋势.近58年柳州市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周期为20-
根据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站近49年(1961-2009)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石河子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灰色预测等方法,全面分析石河子地区近49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6.9h/10a;年日照时数近49年来极低值出现在1987年,最高值出现在1961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
统计位于浙江中部沿海的大陈岛气象站26a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其大风日数、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主导风向、风力等特点,得出浙江中部沿海大风的如下结论:1、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大,多大风年的大风日数是少大风年的2倍;2、具有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春夏季偏南大风增多,盛夏以偏南大风为主;3、偏北大风最多、其次是偏南风、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少;4、8~9级大风为主,约占大风总次数的92%;5、连续
以合肥、肥西和肥东3个气象站点为基准点,利用覆盖合肥的MSS、TM和ETM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近30年来合肥观测场1km、2.5km、4km以及合肥市区20k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信息.对比分析了1970-2008年合肥站与肥西、肥东站的年平均、最高和最低3项气温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建立了合肥观测场LUCC与气温的回归模型并作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合肥建成面积在
界壳被定义为处在系统外围能卫护系统且与环境进行交换的中介体,它是系统的一部分,又和环境相毗邻.可以说,不论在那里,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或研究,都会遇到界壳论问题.界壳的基本结构要素为界壁和界门或通道,它以其界壁来卫护系统,以界门来为系统进行交换,故界壳的基本功能要素是卫护和交换.设界壳元素为界元u,其卫护度为μ(u),交换度为ν(u),也就是对每一个界元u都给定一对值μ(u),ν(u)∈[0,1],μ
利用近15年(1990年-2004年)登陆中国的111个台风的强度,登陆位置以及NCEP/NCAR每日4次等压面风场等资料,研究风速垂直切变对台风登陆过程中强度变化的影响,了解环境风垂直切变在登陆台风强度突变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本文首先将登陆台风的生命史分为:登陆前阶段、登陆阶段和登陆后阶段,主要研究的是登陆阶段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登陆阶段,环境风垂直切变对登陆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