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当代乡村社会转型期的诉求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对传统乡村社会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新型"的公民社会成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乡村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新型"公民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道德伦理体系发展脱节,使得乡村社会面临日益严重的伦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培养具有公民资质的村民是乡村社会摆脱危机、走向正常公民社会的必经之路,而培养有资质的公民只有通过在乡村开展公民教育来实现.
其他文献
尝试从伦理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道德课堂建设,对于改善及提升学生道德生活质量是有益的、必要的.借鉴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资源改善课堂教学的伦理生态,对于学生发展、理论课教学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了信仰的内涵、信仰之于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我国教育中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影响,最后提出了重拾信仰的教育。
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应当作为完整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课堂生活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探讨如何将价值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极为重要.改进课堂生活,在教学过程关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价值教育与课堂生活的结合点.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价值教育的引领者.
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性善论的人性主张,性善论是他的道德基础,性善论的产生为我国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仁义礼智"是性善论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通过介绍性善论的内容,内在的修养及外部的影响使得性善论更加地完备,最后是性善论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影响,性善论使得教师与学生向着善的一面发展,而且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以及使用好的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道德
社会转型期,进入到21世纪初,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多,从而向高等教育和大学提出了必须坚持正义、自由与忠诚的要求.结合国情解读普世精神,并将其批判地发掘、弘扬,坚守大学的这些精神,培养坚持正确立场、忠于正义的知识分子,是社会转型期中的大学所应担负的使命.
邓小平公民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为邓小平公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公民教育思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主要包括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民主权利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邓小平公民教育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强调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和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强调
本文阐述了公民素质教育的起源,及中外公民素质教育的发展状况。其特征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精神,并关注终身发展。由于进入21世纪后,不断采取措施强化智力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预示着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研究中外公民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与价值,为的是,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所采用。
价值教育是有时代性的,自由民主精神是今天价值教育的基础.价值教育以主要关涉公共生活的社会共同价值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标是维护民主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在价值教育中,应避免以某种特定的所谓"高尚价值"挟持个人自由,威胁自由民主制度.在社会共同价值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机构,开展多元化的价值教育,供学习者选择,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公民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其中在中国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目前中国小学公民素质教育的特点是以育德为先,初步形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加快立法进程,使中小学教育走上全面依法治教轨道。但仍存在在教育目标上公民素质教育的性质还不够明确;“应试教育”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资总量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本文阐述了公民的含义。公民素质教育是以公民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公民素质教育,即是现代国家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素质形成的规律和需要,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对本国公民所进行的提高人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因此,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