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研究--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创立

来源 :中国科协,辽宁省科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中国7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而形成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指示体系,以及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提出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数”,本文概述了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数”表征公民科学素质综合水平的缘起、测算结果及其在公民科学素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不难看出,科学素质指数的引入,显示了比用具备科学素质百分比来表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更强、更广的分析和应用空间。一方面可以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细致分层,并针对不同层次公民分析寻找更为有效的提高其科学素质水平的途径和办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公民对现有科普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科普活动的传播是指围绕社会需求所设定的科普主题在活动过程中的运用,面向公众利用主题活动或相关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通过全过程活动形成公共传播路径以达到预期目标和公众普及之目的。本文简述了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间的重大活动,在中国极地科普过程中成功运用组织传播、目标传播、活动传播、人际传播、文化传播、自我传播、群体传播、事件传播、媒体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不同方式的传播策略,既配合了国际极地年中
人们处于风险社会时代,规避、减少以及分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又处于信息时代,风险信息传播既有助于风险管理,又可能成为已有风险的“推进器”和新风险的“发动机”。风险的客观存在特征以及行动者对风险信息的判断、认知、预期以及态度共同决定了行动者会选择怎样的工具、方法以及制度安排来应付。论文将从宏观到微观,深入考察新传播技术环境下公众、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最后,针对中
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简述渝中区科普创新实践活动,探讨创新科普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意义、途径、方法及体会。
会议
会议
会议
对江苏省、黑龙江省、贵州省的6个县区开展有关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建设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已经成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和依托阵地,但也面临着科普活动场所的专用设施少、人均科普活动场所面积有限、科普器材短缺以及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各地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十分突出。研究结果还表明: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加快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公民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必须发挥好各级科协组织这一主力作用,通过创新性的开展科学普及逐步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哈市道里区科协通过探索社区科普的创新模式,活化科普教育内容,增强了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在提高居民学科学、用科学兴趣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行为,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介绍了其社区科普教育工作模式、科普教育方法、科普教育载体和科普教育内容的创新实践,认为创新社
科普作品的创新和集成作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重要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省现代科普宣传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在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工作中小有成就,主要得益于政府和科协的工作支持、科普法规的方向指引,以及科普需求营造的市场空间。这种政府工作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既为各级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促进科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探索了新路子。
中国的未成年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今后我国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水平。本文就云南边疆地区积极响应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围绕科普教育和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开展具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为未成年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激发未成年人学科学的兴趣,培育未成年人的创新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整体文化素质等方面及相关的做法、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