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栓塞后血栓形成与纤溶系统的变化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15659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肺动脉栓塞栓子栓塞肺动脉后启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两个过程.栓塞后流体力学的改变和各种活性物质的释放起重要作用.通过以家兔为模型的急性肺动脉栓塞实验中证明,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时PAF、TXA<,2>、BT、PGI<,2>、PGE<,2>、NO等明显增高.
其他文献
骨密度测量是由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仪器进行的,必然有一定的测量误差.本文在分析骨密度测量的误差的基础之上,探讨骨密度测量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作者通过观察老年男性(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骨代谢的改变,了解老年男性慢阻肺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及有关影响因素.
作者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跟骨定量超声中的超声振幅衰减,超声声速、髋部骨矿含量及骨密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COPD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慢阻肺与骨质疏松症均为常见病,本文着重对30例老年慢阻肺(COPD)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进行测定,从而对继发于COPD的骨质疏松症COP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骨形成功能衰退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就成骨细胞骨形成生物学功能的增龄衰退改变和有关的治疗作一综述.
肺血栓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首选方法,术后除一般全麻及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后监护及处理常规外,尚有其特殊性.患者术后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残余肺动脉高压、肺再灌注损伤及水肿、肺窃血.连续监测体循环血压(BP)、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等血液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产并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并发症,主要由于急性大块血栓或复发性血栓栓塞肺动脉致肺血管截面积堵塞50%以上引起慢性持续性肺动脉高压.Simonneau等在一项研究中采用的CTEPH纳入标准为:右心导管术测得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25mm Hg,平均肺小动脉楔压<12mmHg,伴有一个肺段或更大范围的肺灌注缺损,以及肺血管造影显示出肺慢性血栓栓塞的征象.CTEPH的
肺动脉切开取栓、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外科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心、脑等重要器官保护措施的不断改进,慢性PTE的外科治疗的效果获得改善,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卒中患者由于具备高龄、卧床、感染等危险因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30%~40﹪的卒中患者会发生DVT;严重偏瘫的患者,DVT发生率可高达60﹪~75﹪,而50﹪~60﹪的DVT患者会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者导致的死亡占卒中急性期死亡原因中的25﹪.对卒中患者进行预防干预在国外已成为常规,临床实验证实可有效地降低DVT-PTE的发生率.卒中是常见的脑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治疗有数种方法可供选择,如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等.最佳方法的选择要高度个体化,主要决定于栓塞面积的大小、血流动力学状态、基础疾病、原心肺功能状态、年龄、并发症和合并症、以及每种疗法本身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若溶栓治疗是最佳的选择,则应进行审慎的评估,并认真做好溶栓治疗的各基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D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