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结构控制研究及其应用

来源 :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近5年来在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和结构控制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作些简单回顾.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包括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墙抗震伪静力试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用于指导工程结构设计的各种复杂高层和塔式建筑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结构控制方面包括一种新的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一种新的组合耗能减震系统和采用流体阻尼器连接双塔结构减震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数已应用于工程实践,这里对一些成功例子作些介绍.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目前GIS技术在活断层基础数据库创建、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分析、利用地表水系密度揭示隐伏构造、地震构造图和液化潜势图编制、场地危险性评估与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活断层研究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介绍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有效峰值加速研究的意义,研究过程使用的资料及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有效峰值加速研究的结论.本报告研究了基岩场地条件下EPA和PGA的关系,以期服务于工程抗震设计.
本文为了研究铅芯橡胶支座(LRB)隔震桥梁在双向水平地震激励下的非线性地震反应,首先建立了模拟水平正交两向作用力条件下LRB支座非线动力行为的双向耦合弹塑性恢复力模型,这一双向耦合弹塑性模型中的单向力和变形关系的骨架曲线为双线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双向水平地震激励下多跨连续LRB隔震桥梁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以及求解方法,并对考虑和忽略LRB支座恢复力的双向耦合作用时隔震桥梁的非线性地震反应
本文基于通过模态分析技术,选取模态和频率作为结构损伤识别参数,提出了一种利用最优化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利用最优化方法计算模态曲率,在模态位移已知的情况下,再结合模态弯矩、模态曲率与结构弯曲刚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析得到损伤前后结构刚度的分布.通过ANSYS有限元技术模拟一简支钢梁损伤前后各种状况,通过本方法对结构的刚度退化进行损伤识别和损伤定位分析,与ANSYS事先设定结构损伤前后刚度分布进
本文通过一实际工程.说明超长单一体建筑结构多点激励分析的操作、应用及困难.在建筑结构工业内,一般的超长结构都在200m范围内,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都假定结构的底部是在同一地震激励时程内.因此只在桥梁等工程进行多点激励地震力分析.欧洲规范EC8当中亦明确要求对600m长的单一体建筑结构进行多点激励地震力分析.
本文通过ANSYS软件对钢筋混凝土节点的受力和应变情况作了全面分析,对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评价,找出该节点模型的薄弱位置,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所得结果对于验证设计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POA分析中阻尼系数的变化和基本振型滑移的现象,提出了基于等效阻尼理论的结构POA阻尼变化规律,并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静力分析中的基本振型滑移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POA单步加载中考虑振型耦合的新的适应性水平加载模式,并给出了实用于工程分析的建议.
本文将磁流变(MR)阻尼器与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相结合,采用LQR经典线性最优控制算法和两种连续、开关控制方式对结构进行振动控制.数值模拟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由MR阻尼器提供可调阻尼力的智能隔震控制系统,能有效克服被动隔震最优控制频带窄的缺点,对较宽频域范围不同大小的地震激励均能提供最优控制,且连续调节控制要优于开关调节控制.试验结果也表明该控制算法是一种能用于结构实际控制的变阻尼有效算法.
本文为了加速结构消能减震于工程項目上之应用,缩短分析上的繁杂程序,依据美国FEMA356规范,配合(GB50011-2001),提出一套消能减震结构的等值线性分析方法.此方法不但可使含消能减震部件的结构分析简化,并可避免电子计算机软件的限制,在不含阻尼器元素的电子计算机软件上依然可做消能减震结构之结构分析.另外,介绍了应用此分析方法于消能减震结构的结构分析,以证明此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新型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AVSD)控制系统的构成,研究了该控制系统的减震控制机理,阐述了该系统所具有的阻尼器两端的反应放大原理,建立了结构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的思想推导了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控制的开关控制律.为了能充分发挥控制装置的作用,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AVSD装置位置优化的方法.仿真分析结果显示,AVSD系统是一种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