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相沥青碳纤维原丝制备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s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粘度计研究了三种不同沥青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采用针如法研究了三种沥青的可纺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SEM研究了中间相沥青通过熔融纺丝得到的碳纤维原丝的结构.结果发现:当温度高于沥青软化点后,其粘度随温度升高骤降而中间相沥青在某一温度区间,粘度趋于平衡,随温度及剪切速率变化很小,这一区间被称为低粘平稳区.采用改性后的中间相沥青进行熔融纺丝,减少了原丝内部的孔洞,降低了原丝的直径,提高了沥青的可纺性.
其他文献
采用化学原位聚合合成聚吡咯涂覆碳纳米管,之后将其在氮气氛下热处理制备氮掺杂炭层包覆碳纳米管,即氮掺杂碳纳米管.利用该工艺,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调控氮掺杂碳纳米管组织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显示,600,800,1000℃热处理制备的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600,NCNT800和NCNT1000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依次显著增加,NCNT1000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约是NCNT600的3
以桑枝为原料,采用微波磷酸法制备活性炭.以活性炭的得率、亚甲基蓝吸附值、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Cr6+吸附值、比表面积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主要操作条件磷酸与原料的质量比(磷屑比)、磷酸溶液浓度、原料在磷酸溶液中的浸渍时间、浸渍后物料的微波加热时间对制备的活性炭产率、吸附性能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并优化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采用N2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在桑枝粉
本实验对炭黑补强橡胶的活性点开展研究工作,深入认识炭黑为什么能补强橡胶的机理及提高和改善炭黑的补强性能,有助于理解炭黑补强橡胶的微观机理本质。本实验采用原子力显微镜DFM模式对高结构炭黑和普通炭黑进行了形貌结构表征和相图分析.结果表明:高结构炭黑结构更为复杂,呈交联网状结构、层状及葡萄串状结构;而普通炭黑N660呈球形和椭球形状.DFM相图反映了炭黑聚集体边缘处的结构,是形貌图的一个重要补充.炭黑
To adjust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SiC ceramic bonded carbon(SiC/CBC,30 vol%SiC)for desired applications,meso phase carbon powders heat-tr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f 1 200℃,2 300 ℃a
本文采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研究了碳纤维-裂缝交互的微观力学.成功获得了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的受力情况,证实了碳纤维具有明显的止裂作用.同时建立了脆性架桥纤维-裂缝的应力传递模型:脆性碳纤维在裂缝附近的应力呈“W冶状分布,而在粘结区域的应力呈“√”型分布,在架桥区域的应力随着应变的大小呈“正抛物线冶分布或保持不变.本研究将为复合材料制备中高性能纤维的选择以及增强纤维在补强技术上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Here,a class of metal-free nitrogen self-doped graphene(NG)catalyst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is in-vestigated.This catalyst(freeze-NG)is prepared from pyrolyzing marshmallow-like graphene
Nitrogen-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C-dots)were synthesized via facile and one-step hydrothermal approach from soy flour with NaOH assisted reaction,and the C-dots obtained had stronger fluorescence th
会议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具有超高模量、高热导率及低膨胀系数等优异性能,在日本、美国等已实现高性能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国内研究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远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分析了沥青基碳纤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制备过程中影响因素,并对国内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原料沥青经过调制改性预处理得到各向异性中间相沥青,再经过熔融纺丝得到中间相沥青原丝。通过纺丝、预氧化、碳化与石墨化处理等工艺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
活性炭球之间相互堆叠形成的间隙能够提供较大的电解液存储空间,且流动阻力小,可降低电解液的扩散阻力,在超级电容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以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为原料,导热油和硅油混合油为油相,在不添加任何乳化剂的情况下,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得酚醛树脂微米球.重点考察了导热油和硅油质量比、乙醇和酚醛树脂质量比、搅拌速度对树脂成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油质量比、酚醛和乙醇配比及搅拌速度在较宽范围内变化时,经80
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考察了纳米碳球作为合成酯类润滑油抗磨剂的摩擦学性能,探讨了纳米碳球的抗磨与润滑机制.结果表明,纳米碳球在中低粘度合成酯类润滑油抗磨剂表现出优良的抗磨减摩性能;对于高粘度合成酯类润滑油,纳米碳球在高负荷下表现出良好的抗磨性能,但是在低负荷下却降低了抗磨减磨性能.对于三羟甲基丙烷混酸酯,在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06%时,润滑油的抗磨性能显著提高,摩擦系数减小幅度达到29.7%左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