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算法在微地震震源定位中的应用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遗传算法建立目标函数对微地震震源进行定位,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模仿生物界的遗传过程,把最优化问题与生物界进化过程加以类比。把优化问题的解的搜索空间映射成遗传空间,把每一个可能的解编码为一个称为染色体的二进制串。染色体的每一位称为基因。同时给出多个染色体,得到一个不同的染色体个体组成的种群。产生初始种群后,通过复制、交义和变异等基因交换,在基因之间进行随机信息交换,通过选择保留适应度高的染色体,抑制适应度低的染色体,把好的品质保留下来,淘汰差的特征。另外,给该群体中每个个体一组控制参数值,这样相结合起来,以求得问题的新解。一代又一代地进化,使新个体具有更好的信息,从而使整个群体向更优解方向进化,最终得到最优解。经实践,实现了模型及实际数据的求解,对比分析可以得知:不同的目标函数求解误差存在差异,收敛速度也不同。因此,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考虑目标函数的建立。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求解还过于简化,而实际中的地层速度往往未知,需要进行震源与速度的联合反演,同时,压裂处的地层往往不是弹性介质,如何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目标函数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根据近年来对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岩石圈比西部薄很多,软流圈具有整体抬升的特征,软流圈整体形态呈现非常复杂非层状,它与岩石圈之问没有明显界面,而是表现出两者相互交接、侵吞的过渡性质。软流圈上涌导致大陆中下地壳发生重熔形成花岗岩,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体上面均发育了大面积花岗岩。近十多年来研究发现,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将改变岩石圈的热结构,使原先处于不同深度、温度低于固相线的
低频信息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速度分析质量以及反演结果的质量,因此地震低频信息不容忽视.本文采用递进白回归方法,相对于常规AR模型,低频信息预测精度有所提高,更适合实际资料的处理。但是本方法是依据中频段数据进行数据外推,对中频段趋势要求较高,在数据处理时选取合理的中频很关键。用该方法进行低频拓展较适合叠后剖面,对低信噪比的叠前剖面,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采集过程中震源和接收器的限制,野外采集到的地震数据缺失低频成分,处理过程中面波衰减等过程也会导致低频分量进一步衰减.然而,低频信息对深部构造成像、速度分析、全波形反演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低频成分恢复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很多学者也一直在研究依靠地震数据本身恢复低频信息的方法.本文在褶积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局部时窗内高低频段模型分析前提下,提出根据实际资料中准确的高频段信息,利用不同频率的震
声波、密度等测井对地震时-深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井-震标定的关键因素。层位标定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地震构造解释与岩性预测的可靠性。本文针对扩井引起的声波与密度测井曲线畸变问题提出了采用分岩性进行声波与密度测井数据校正方法,理论计算与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述环境校正方法,可有效提高井-震校正的精度,是地震构造解释与岩性预测的重要基础,对地震资料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有限差分法不可避免地存在数值频散,而且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相对普通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频散更严重。传统的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的系数采用泰勒级数展开法求得,其虽可部分压制数值频散,但是在整个地震波频带范围内,还是不能满足精度要求。为了提高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精度,本文提出将一种基于样点逼近思想的全局优化交错网格差分系数与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相结合,来求解TTI介质中的弹性波动方程,实
地震AVO是识别潜在薄砂体储层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AVO基于Zoeppritz方程且只包含一个单一界面,这种模型不能解释很多地震属性。本文中建立的模型更具有实际应用性,薄砂体的研究结果对于用振幅进行地震地层解释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信用地震AVO与地震地层学结合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更精确的岩性及含油气性解释。
吸收衰减在地下介质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含油气区.准确估计地震衰减对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储层预测及裂缝检测至关重要.传统的Q值估计方法多是基于零偏移距的垂直地震剖面(VSP)或叠后地震数据,但考虑到叠后地震资料振幅和旅行时信息部分失真,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数据的空间覆盖范围小,实用性不强.本文在传统的叠前Q值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射线路径的叠前CMP
本文分析了地震动促进油滴穿越孔隙吼道的微观机制,数值计算结果显示的是在骨架脉冲震动作用下,长度为0.2m的油滴穿越曲率半径为lm,半径为0.003m的孔隙喉道的过程模拟。从震动脉冲波形及油滴位移时问图中可以看出,经过0.2秒的岩石骨架震动后,油滴沿着孔隙喉道方向运动;通过前面的力学机制分析,知道当油滴在穿越过程的前半段时毛细管力是作为阻力存在的,当油滴达到半穿越时,阻力减小到0,之后毛细管力会转变
CO2驱油作为提高采收率(EOR)的"三次采油"的关键技术,既能够捕获CO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应用范围广,成本较低等特点.在当今资源短缺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CO2驱油技术被认为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目前关于CO2驱替地震响应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本文研究了CO2注入的浓度变化、不同方式及不同扩散形态引起的地震响应、速度、密度等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认
在三分量检波器采集地震资料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的微地震定位方法。该方法根据三分量检波器记录时窗内的直达波叠加能量,计算理论和实际叠加能量的相关系数,确定微地震震源位置,该方法不需要搜索同相轴和拾取初至时间。这种方法在信噪比较低,储层性质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