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典型轴承故障的双盘转子-滚动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响应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模态分析与试验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滚动轴承支承下的双盘转子系统,考虑由于滚动轴承支承刚度变化而产生的VC(Varying compliance)振动,建立了双盘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滚动轴承外圈、内圈局域损伤的典型故障.运用数值积分方法,分别研究了系统右端轴承外圈、内圈局域损伤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轴承故障会对双盘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转速越低的时候故障激发的频率成分越丰富;内外圈损伤的程度不同对转子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也有所变化.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故障轴承开展仿真实验,结果对数值模拟的结果有较好的验证.
其他文献
高强度铝包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采用了高强度铝包钢绞线替代传统的镀锌钢芯和普通的铝包钢芯作为加强芯,其与高导电率铝线组成新型的节能导线.与同规格的钢芯铝绞线、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高导铝绞线的性能相比,高强度铝包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在导线的抗拉强度、节能、防腐等方面体现出更优越的性能特点,导线的拉重比增大后,导线的弧垂特性更好.
结合输电线路工程中铁塔基础的受力特性,通过对斜桩基础进行分析表明:斜桩基础不但有较高的坚向承载力,也有较高的水平承载力.经计算比较,在相同条件下斜桩基础较直桩基础具有更高的经济性,随着荷载的增大经济性越高.斜桩基础施工难度相对直桩基础高,但具有施工可行性,在特高压输电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分裂导线线夹回转式间隔棒是一种新式的舞动防御器具,已经开始广泛用于抑制输电线路舞动,但这种间隔棒的抑制舞动的效益及效果等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输电线路舞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分裂导线线夹回转式间隔棒的结构型式、防舞原理,研究了国内外线夹回转式间隔棒的应用情况及使用效果.通过对国外应用情况和实测效果的分析表明,与普通分裂导线间隔棒相比,分裂导线线夹回转式间隔棒具有很好的防舞
针对河西走廊通道较为拥挤的区域,对±800kV同塔双回输电铁塔的荷载取值及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800kV同塔双回输电铁塔SJ30102的设计采用了十字组合角钢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填板布置形式、主斜材新型连接形式、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填板及螺栓计算方法等.结果表明:随机振动理论计算的横担风振系数不一定大于相应高度处塔身风振系数,风振系数的大小取决与分段质量与迎风面积的比值;一字分离式填板较十字分离式
针对构造的单侧约束悬臂梁碰撞系统进行了基础激励实验研究,测量悬臂梁末端集中质量的加速度响应以及碰撞力的时域信号,观察到系统复杂的周期、概周期及混沌等多种运动形式,并对混沌响应时域数据尝试用李雅普诺夫指数进行判定验证.建立了有限元离散弹性碰撞模型,对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使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在时域、频域都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仿真响应结果,注意到出现混沌响应情况下,悬臂梁末端加速度与碰撞力的广
研究了适用于梁结构的基于曲率模态理论的损伤识别方法.以一悬臂梁结构有限元模型为数值算例,考虑悬臂梁结构的单构件损伤工况,分别采用了模态频率、位移振型模态和曲率模态三种指标来进行损伤识别的研究.ANSYS仿真及DASP模态实验分析表明,曲率模态方法能较好地进行损伤定位,并能对损伤程度给出定性的描述.
在对大型天线的点头模态频率进行测试时,由于传统的天线悬吊系统在竖直方向会对天线带来过大的附加约束,因此很难测出正确的模态频率.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准零刚度原理的竖向低频悬吊系统.该悬吊系统具有很低的竖向共振频率,因此可以降低对天线点头模态频率测试的影响.该悬吊系统主要由机械弹簧和和磁力弹簧组成,磁力弹簧可以产生负刚度抵消机械弹簧的正刚度,从而降低共振频率.本文首先提出该悬吊系统模型,并
通过采用lagrange方程推导出高速曳引电梯机械系统7自由度动力学微分方程,根据高速电梯实际运行工况,对电梯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各阶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从结果中发现了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提高高速曳引电梯系统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建议.本文研究内容对电梯系统动态设计、故障诊断和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以及聚类分析的方法,从重构声发射监测信号的幅值特点入手,找到了一种表征疲劳裂纹发展的方法.以参数统计方法作为参考,通过对飞机结构地面疲劳试验声发射数据的分析,对方法进行了验证.
本文介绍了结构动力学试验与有限元相结合的若干关键技术.有限元与试验的相关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进行模态试验之前建立飞行器有限元模型,并以此有限元模型为基线,开展动特性试验测点、激励点和悬吊点的优化布置研究,为更准确的获取动力学特性打下基础,此过程为预试验(Pre-test);然后,在模态试验过程中,开展有限元/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对比分析研究,帮助剔除虚假模态,保证模态信息的完备性,获取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