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式解构”方法揭示致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砂岩油储层为例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致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化方法精度不足的实际,以中国鄂尔多斯盆地陆相低压致密砂岩储层为例,联合岩心特殊制样、光薄片、场发射SEM成像、EDS能谱分析、大视域成像、高分辨率图像精细处理、精细分形表征、大数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旨在引入一种定性-定量表征致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伞式解构",以期从新的角度全方位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对储渗的影响,这将为创新致密砂岩储层表征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硬电缆的基本结构及性能参数,重点对硬电缆测井过程中的配套施工工艺技术改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硬电缆大斜度井固井质量测井和水平井完井测井的测井技术;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硬电缆测井技术是适应长庆油田井况的新的测井工艺技术,该技术在提速提效和保障井筒测井安全上作用明显,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富集区带不明确,甜点落实难度大,是制约松南深层致密气藏效益储量发现与升级的瓶颈问题.本文以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地区营城组实际井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地质认识及勘探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深层复杂地震资料解释性处理,开展扇体有效储层识别及预测,落实伏龙泉地区陡坡带构造、岩性地层分布特征,厘清东部断陷带重点目标分布规模,形成适用于深层天然气效益勘探精细评价的物探技术方法,为落实效益储量及致密气藏增储上产提供
赛东洼槽低孔、低渗性储层发育,压裂改造是提高单井产能的主要技术手段,压裂选层成为重要课题.通过对研究区30口探井精细地层对比,对各层段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合油性等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该地区的试油试采资料,研究本区油气产能与储集层特征的关系,最终建立了该地区碎屑岩储集层压裂录井参数标准.该标准对低孔、低渗性储层采取一定的压裂优化设计方案以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井具有指导意义,随着赛东洼槽各层段碎屑岩压裂井
开发了一种利用视地层水电阻率正态概率分布法进行储层流体识别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用数学上的正态概率分布法来反映视地层水电阻率的变化规律.通过多组随机正态分布序列数据正态概率分布绘图分析得到:正态分布序列数据的方差值越大,累积概率分布曲线的斜率就越大;反之,正态分布序列数据的方差值越小,正态概率分布曲线的斜率就越小.马岭地区长A储层实际测井数据显示,油层段的视地层水电阻率分布范围较大,√Rwa值高,累积
牛庄洼陷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沙三段沿凹陷长轴方向发育了大套的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洼陷内牛48井、史114井、高898井等20余口三角洲前缘斜坡取心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和仔细研究,将牛庄洼陷重力流类型划分为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四种沉积类型,借鉴各沉积类型在岩心上的识别标志,探讨了各类型的演化关系,并建立了沉积模式,分析了沉积序列,绘制了沉积模式图,认为在一套理想的重力流沉积序列中,自底向上依次发育滑动、滑
近年来随着电成像测井技术的成熟,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泥页岩勘探作为一个新的领域,电成像测井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本文以川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底部—上奥陶统五峰组地层为例,阐述了电成像测井在页岩气勘探中岩相划分、岩性识别、裂缝寻找、地应力方向判断、有利储集段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为后续的水平井钻进、完井中压裂改造、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储层综合描述等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多级压裂水平井缝间连续注采方法(简称CIIP),主要的应用对象是中国储层条件复杂的致密油藏.CIIP把奇偶级裂缝划分成更小的注采单元,缩短驱替间距,可缓解常规水驱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加强渗析作用.实例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典型致密油藏为参考,设计了一套流程,验证了CIIP的优越性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较为敏感的参数有裂缝间距、生产压差、裂缝导流能力和基质渗透率.
本文基于稳态流Buckley-Leverett公式,推导出非均质油藏吸水剖面变化解析理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开展了海上多层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剖面变化规律及注入方式优化研究.研究发现:非均质性较强的海上稠油储层连续注聚时的吸液剖面倾向于呈现倒"V"形,易造成中后期聚合物在高渗层低效循环;交替注入方式能够有效抑制剖面返转,将吸液剖面改善为"U"形,加强较低渗层吸液量及剩余油动用.另外,研究获得了影响交替注
针对英东地区储层分类评价问题,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利用能够对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具有表征意义的流动带指数对渗透率分地层进行计算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电性参数下渗透率流动带指数计算模型.岩心分析与计算渗透交会图表明,流动带指数渗透率模型计算绝对误差基本控制在半个数量级以内,相对误差小于25%,其结果能够满足油藏描述及生产的需要,对该地区后续长井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缓解层间吸水矛盾具有一定
为了研究人工边水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与可行性,以胜利油区辛1沙一4窄屋脊断块油藏为原型,通过自主研发的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水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高注水倍数下,模型的最终采收率可达到70%左右;转边水驱之后,点状模型平均提高采出程度15.69%;点状注水会将一部分油推向边水方向,转边水驱后这部分油可反推回来;"静置"一段时间后,重新生产时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后续效果依次减弱.实验证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