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及邻区三维大地电磁测深结果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长江中下游及邻区进行了三维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1)首次获得了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表现出不同的电性特征。(2)江南断裂是一条深大断裂,其东延应与幕府山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在中地壳与沿江地区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阻层连成一体,共同构成深部物质和能量与上部交换的通道,对本地区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3)区内江绍断裂带是钦-杭结合带的南界,德兴-黄山断裂带是其北界。钦-杭结合带呈南东倾的巨型铲形构造带,指示着本区存在华夏地块大规模向扬了地块作深层次逆冲推覆的地质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基于对粘弹性介质模型的认识,推导了粘弹性介质的波动方程,并对粘弹性介质的一阶速度一应力方程进行了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求解,实现了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数值模拟,并对数值模拟的PML边界条件进行了推导,讨论了数值模拟的稳定性问题。然后利用广义S变换对正演得到的炮记录进行时频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的吸收衰减规律。最后通过与完全弹性介质下的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来验证
逆时偏移早期由Whitmore 于1983 年在第53届SEG年会上提出.而刘红伟等(2010)实现了GPU上的声波叠前逆时偏移高阶有限差分算法,提出了GPU加速逆时偏移中通过计算换存储的实施策略,并实现了起伏地表叠前逆时偏移的GPU加速技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求解一阶速度-应力方程,引入归一化互相关成像条件,实现了弹性波叠前逆时偏移方法.针对弹性波叠前逆时偏移海量
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对地下结构刻画的可靠性取决于野外实际地震资料的采集.由于地下速度结构的复杂性、观测系统的设计对地下照明的有限性以及地下反射层倾角的影响,地下目的层的照明情况不均匀.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目的层最大照明能量分布的联合射线和波动理论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模型试算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联合照明的方法的实现可以归纳为:第一步,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进行方向照明,炮点放置在目
随钻地震勘探采用通常被当作噪音的钻探过程中钻头激发的能量作为震源来研究地下结构的.因为可以实时地、不影响实际钻探过程地获得钻头前部的地层的信息,为钻探策略的选择和改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随钻地震技术在石油勘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了半解析的方法来获得随钻震源产生的波场和振幅信息。钻头震源的实际模型相当复杂,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通常要对其做适当的简化。本文从柱坐标系下的三维均匀各向异性线弹性介质的
本文以分步傅里叶方法(SSF)为基础,基于叠前数据,推导并实现了最小二乘分步傅里叶偏移算法,并通过点乘测试证明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将算法用于凹陷和盐丘模型进行偏移试算,以测试本文方法对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能力,并同常规的分步傅里叶偏移算法进行成像效果对比,证实最小二乘算法的优越性.通过数值试算,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最小二乘分步傅里叶偏移方法的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常规分步傅里叶偏移:(1)分辨率得到了改善,
本文考虑结合在成像域进行最佳聚焦目标函数反演,由于成像域目标函数和背景速度的非线性关系较弱,二者结合可以降低目标函数陷入局部极值的可能性。由于反演针对反射波数据,从一个光滑的初始模型开始反演。对光滑模型模拟得到的合成数据不包含反射波场,无法与观测数据的反射波匹配,因此需要将模型分解为描述波传播运动学特征的长波长成分和描述反射界面信息的短波长成分,然后利用Born模拟方法合成波场数据。该方法的实现过
深地震反射是一种用于揭示地壳以及其内部精细结构的人工地震方法,由石油地震反射方法发展而来.深地震反射的分辨率从浅部的几十米到深部的几千米,能够提供十分精密的结构,被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深地震反射数据中的面波信号获得地壳浅部的横波速度结构,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分析深地震反射数据中的瑞利面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的频散曲线,然后利用获得的频散曲线反演测线下方地壳浅部二维
本文通过对所采集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常规处理并对整条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二维反演,最终得到了剖面所经地区的壳慢导电性结构模型。该反演模型表明,剖面整体上表现为高阻,反映了前寒武稳定构造的基本特征。与普遍存在高导层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相比,扬了地块与华夏地块的壳内电性结构整体表现为相对高阻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出了陆一陆碰撞活跃构造与古老稳定的前寒武构造特征的本质不同。沿剖面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高阻块
本文根据800多个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圈定了塔里木古陆的范围.2、大型油气田环塔里木古陆分布,与鄂尔多斯、四川等其它具古老陆核的盆地相似。3、电性结构揭示现今塔里木盆山过渡带在西南和西北发育再生前陆盆地,而在东北和东南主要发育与大型走滑断裂系相关联的基底向造山带一侧翘起的斜坡,盆地基底以发育大型剪切带和向盆地方向的长波长低幅度褶皱消减造山带的推挤作用,并暗示
本文的研究利用SinoProbe项目中的MT标准网数据对整个华北和西藏地区下方岩石圈的电阻率各向异性结构进行研究,并与前人在这两个地区所做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加以对比分析,以对研究区的岩石圈变形历史及特征加以新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