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大豆根系吸收土壤磷的模型验证研究

来源 :第十四届中国生态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at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根系对土壤磷的吸收相对复杂,涉及土壤物理化学过程、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根系对水分的运移以及植物地上部分对磷的需求状况,这些共同决定了植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和转运.基于养分吸收过程发展的养分机制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植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动态,这对于作物生长和土壤磷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植物具有不同根系形态、根毛特性、生长速率和磷吸收特性,这些差异最终使不同植物对土壤磷的耗竭和地上磷的累积具有明显的不同.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新孢子虫MIC6重组蛋白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克隆筛选获得两株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1和1H11.利用免疫荧光技术,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对新孢子虫MIC6蛋白抗原进行了定位,发现该蛋白定位于新孢子虫速殖子前端.利用抗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梅花鹿感染犬新孢子虫双抗夹心Dot-ELISA的方法,经过一系列试验测定确定最佳反
膜流动性(fluidity)与细胞膜功能或细胞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膜流动性的改变将影响各种膜功能,如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膜上酶的活性等,因此,研究膜流动性是了解膜结构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膜流动性研究旳深入,发现许多因素可影响膜流动性,如膜成分的改变、环境因素的改变和外来物质(药物)的作用等,有些药物是通过改变细胞膜流动性而发挥效应的.目前膜流动性研究已成为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寄
会议
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导致免疫妥协或低下者长期的致死性腹泻,也能够导致免疫功能正常者剧烈的自限性腹泻,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性肠道致病原虫,世界性分布.中国有关麋鹿毕氏微孢子虫病的研究鲜有报道,缺乏毕氏微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资料和数据.
会议
为摸清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生活方式下感染非人灵长类的肠道内阿米巴原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对上述1059份阳性样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采样点随机抽取50%进行基于SSU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利用E.histolytica、Edispar、E.moshkovskii、E.nuttulli、E coli 和E.chattoni等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显示总扩增率为87.19% (46
会议
为调查和研究贾第虫的流行性和基因型,使用SSU rRNA,tpi,gdh,和bg基因多位点分析方法,对采集的43个种类1,882份非人灵长类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盒分析.结果显示,基于tpi基因,22个种类的122份(6.5%)非人灵长类的样本检测到贾第虫,包括恒河猴(2.7%),阿萨姆邦猕猴(11.1%),食蟹猴(10.0%),长尾猕猴(52.9%),日本猕猴(33.3%),白头叶猴(0.7%),赤
会议
微孢子虫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和动物胃肠疾病的肠道寄生虫.该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感染人和动物,也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NHPs)是这些寄生虫的常见宿主,因此他们被认为人体感染潜在的保虫宿主.然而,关于该寄生虫在非人灵长类的感染率,感染来源,潜在人兽共患风险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
会议
隐孢子虫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和动物胃肠疾病的肠道寄生虫.该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感染人和动物,也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是隐孢子虫的常见宿主,因此他们被认为人体感染潜在的保虫宿主.然而,关于隐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的感染率,感染来源,潜在人兽共患风险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圈养的和自由放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
会议
对麝香草酚等10种低分子物质作为激发剂诱导茶树与害虫防御有关的酶系统变化和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特征开展了比较研究,,以了解它们所引起的诱导反应的差异.结果,各诱导物质几乎一致性地引起茶树叶片可溶性蛋白的上升,除3-氨基丁酸处理外各处理叶片氨基酸也趋于上升.水杨酸、磺基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2,5-二羟基苯甲酸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共性,但它们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却有明显差异.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自引入到亚洲后,能快速适应入侵地.近30多年来,福寿螺对入侵地水稻、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造成本地水生动物和植物数量大幅度减少.为探索福寿螺对温度的适应机制,本试验采用本地田螺为对照,设置不同的温度处理下,研究福寿螺和田螺的存活率,其肝脏和足部的游离水和结合水含量、总抗氧化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
间作作物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能更有效地利用一种或多种资源,因而能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在长武和安塞2个试验地,通过2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豫玉22)和2个大豆品种(中黄24和中黄13)在2行玉米和2行大豆间作处理下,研究其对土地使用效率,水分使用效率和根系分布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作用过程和机制,以期为旱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实验结果表明:土地当量比和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