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隰县王家塌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方案

来源 :2001年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利用作者多年关注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结合示范园的建设规划,就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设想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杂种优势的商业利用已经成为全世界私营企业作物育种研究深入而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然而,私营企业对某一种作物的育种投资不仅仅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存在与否及其程度.本文用美国和泰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实例说明影响私人资金投入育种的主要因素.
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资源禀富程度与市场需求变化诱导的结果.种子产业发展需要制度创新激发活力,推动育种技术的商业化转移和种子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商业育种体现市场驱动、法制化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品种,根据市场要求改革运行机制.商业育种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之上,但简化了某些环节,形成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育种.育种技术的商业化转移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非政府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列分析、NC-II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子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的技术路线,
川中丘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频繁,在麦季降水约200mm,仅为小麦生育期需水量(400~500mm)的一半.因此,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是解决本区旱地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小麦生育期内不同覆盖方式(地膜、秸秆、侧膜、露地)下的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小麦覆盖栽培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并对小麦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进行了研究.
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在不同遗传型间差异较大.与一般的高秆多穗型旱地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明显不同,山农45在一定公顷穗数基础上,以较高的穗重夺高产,穗粒数29.1粒/穗,千粒重36.9g,并在越冬、落黄等多个重要性状上具有旱作适应的生态特征,最终表现高产稳产.
针对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台地旱情日益加重、黑土区培肥问题日趋严峻,采用玉米宽窄行轮换种植、条带深松、留高茬耕作新技术.通过3年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表明,该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建立土壤水库,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秸秆还田量20%,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加产量.因此,该项技术是当前推广的旱作农业技术中最有效的办法.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西北地区20世纪50~90年代15个耐肥性不同的主要小麦品种氮营养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小麦品种中,丰产3号,周麦9号,长武134在低氮和高氮下均可获得高产,是适应性较广的小麦品种;西农1376,6028,陕229对氮素累积量大,但体内氮的利用效率低,对土壤氮利用能力也差,需肥量大,氮肥利用率高,比较耐肥,适用于高肥土壤种植;低氮条件下,周麦9号、小偃6号属高产
本文对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水分变化状况,覆膜旱作早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及养分吸收状况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覆膜旱作具有明显的土壤保墒增温作用.覆膜旱作稻分蘖数、株高、地上部干重、根长、根重均明显大于裸地旱作,分蘖数、地上部干重、根重明显大于常规水作.覆膜旱作稻N、P、K养分吸收量及产量也明显大于裸地旱作及常规水稻.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以及该技术在化工、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超临界CO萃取芦荟中的有效成分的工艺进行了论述.
本文试从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探讨湿地开发模式.